大漢帝國的神兵利器!環首刀為大漢帶來瞭什麼成就?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西漢兵器環首刀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前35年正月,長安百姓還沒有從嚴冬中緩過勁來,臣民照例在新的一年裡撫恤弱小、照料鰥寡,大漢沉浸在一片祥和中。
此時,一匹快馬從西域帶回一個盒子和一封奏疏,奏疏中有一句千古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盒子裡就是陳湯斬下的郅支單於的首級!
送到長安後,首級被懸掛於胡人聚居的長安藁街之中。胡人隻要一抬頭,就能看到與大漢為敵的下場:雖遠必誅。
遙想一百多年前,大漢建國之初,高祖劉邦統帥百戰之軍,卻被匈奴人困於白登山,差點丟瞭老命;70多年後,衛青、霍去病率領漢軍復仇匈奴,橫掃漠北;再90多年後,陳湯斬殺郅支單於,高呼"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一百多年時間裡,大漢王朝強勢崛起,打得匈奴潰不成軍,不敢窺邊。從白登之圍、和親政策到橫掃漠北、斬殺單於,是什麼讓大漢崛起?讓"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臣"的?
一
陳湯曾說:"胡兵五而當一,何者?兵刃樸鈍,不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漢軍能以一敵五、走向強大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武器裝備的改進。
漢初,漢軍普遍使用漢劍,漢劍難敵匈奴鐵騎,故有白登之圍。
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率三十多萬大軍北擊匈奴。冒頓單於故意示弱,引誘劉邦隻率領先頭部隊孤軍深入,進入平城,四十萬匈奴大軍隨即兵圍平城的白登山,劉邦被圍困七日。

漢軍欲突出重圍,但手中的漢劍遠不是匈奴鐵騎的對手,裡頭沖不出、外頭殺不進,楚漢相爭時的百戰雄兵隻能拿著漢劍徒呼奈何。若不是冒頓單於解圍一角,讓劉邦逃出平城,中國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
此後,漢朝為保邊境綏清,開啟瞭數十年屈辱的和親政策。
白登之圍除瞭與劉邦孤軍深入、寡不敵眾有關外,漢軍手中的長劍拼不過匈奴騎兵也是重要原因。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劍成瞭戰場的主要武器,被稱作短兵器之王。漢劍輕薄,適用於步兵配合盾牌作戰,但面對騎兵時,其缺點暴露無遺。

漢劍的主要用法是刺擊。刺擊的威力遠遠大於劈砍,因此漢劍頗受步兵青睞。但當面對疾馳的騎兵時,漢劍很難刺到敵兵的要害部位,即使刺到,漢劍也常常插入敵兵身體中,或難以拔出、或被折斷,這一致命缺陷讓漢軍戰鬥力大打折扣。
因此,早期的漢匈之戰中往往會出現滑稽一幕:漢軍殺死匈奴兵後,丟下長劍,去撿匈奴人的戰刀。
這種作戰方式別說以一敵五瞭,簡直一勝難求。
二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登基。經過文景之治,西漢臣民修生養息,國富兵強,雄心壯志的漢武帝預感到反擊匈奴的時機到瞭。
但是,漢劍打不過匈奴鐵騎的問題還沒解決,取代漢劍、克制騎兵的武器會是什麼?
漢武帝令工匠日夜研究,終於有人發現:馬下作戰時,以刺擊為主的漢劍威力更大;但在馬上,以劈砍為主的戰刀威力更大。

於是工匠把漢劍改良,鍛造出匈奴騎兵的克星——環首刀。
環首刀的長度一般在1米以上,采用單手握柄,刀柄端口有一鐵環,故名環首刀。鐵環除瞭裝飾作用外,還能平衡刀身,士兵劈砍時可以更好地把握重心。最重要的是,士兵通過鐵環把環首刀綁在身上,可以防止戰刀脫落。
漢武帝時期,煉鋼技術得到極大發展。環首刀的鍛造采用百煉鋼工藝,通過不斷折疊鍛打鐵塊,去掉氧化物雜質、滲碳,最終得到堅韌的刀身,這保證瞭環首刀擁有更好的強度。
與漢劍相比,環首刀是單面開刃,工匠把刀身鍛造得更厚的同時也讓刀面擁有更小的角度,增加其鋒利性。另外由於是單面刃,工匠省時省力,環首刀比漢劍更適合批量鍛造。

與大漢相比,匈奴生產力落後,隻能冶鐵不能制鋼。因此在接下來的歷史中,面對手持環首刀的漢軍時,匈奴隻有挨打的份,甚至需要五個人合力圍擊才能打敗一個漢兵。
環首、窄身、長刃、直背,大漢環首刀從此成為匈奴克星。
甚至有人認為:"匈奴之敗,敗於環首刀"。
三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吹響瞭反擊匈奴的號角。
這一年,匈奴入上谷,殺民奪貨。
震怒的漢武帝派遣四路大軍北擊匈奴:衛青出上谷,公孫敖出代郡,公孫賀出雲中,李廣出雁門。
此戰,公孫賀一無所獲,公孫敖、李廣被匈奴打敗,隻有衛青如一柄利劍直插匈奴心臟,發起龍城之戰。
龍城距離上谷數百裡,衛青領軍出征後沒有看到一個匈奴人身影,心有不甘的衛青做瞭個大膽的決定:與其無功而返,不如突襲匈奴聖城龍城。

衛青率領漢軍直撲龍城,漢軍手揮環首刀、勇往直前,龍城毫無防備,被漢軍一舉摧毀。龍城之戰持續一夜,無數匈奴人倒在環首刀之下,七百餘俘虜被環首刀押著南下,成瞭奴隸。
龍城之戰是大漢扭轉局勢、反擊匈奴的第一戰。環首刀所向披靡,寒光在夜間奪人心魄,從此成為匈奴人的夢魘。
公元前121年春,為"斷匈奴右臂",霍去病發起河西之戰。河西走廊是聯結大漢和西域的交通要道,奪得河西走廊就可以打通處於匈奴控制之下的西域。此時駐守於此的是匈奴的渾邪王和休屠王,霍去病采取長途奔襲戰術,他從隴西出發,一路涉水搭橋,轉戰六日,到達皋蘭山,在這裡向匈奴人發起突襲。

霎時間,漢軍漫山遍野而來,戰馬嘶鳴、殺聲震天。漢軍一手拿長矛、一手揮舞環首刀,摧枯拉朽,如潮水般湧向匈奴人,匈奴軍狼奔豕突,瞬間敗北。匈奴折蘭王、盧侯王被殺,渾邪王之子被俘,八千餘人戰死沙場。
同年夏,霍去病發起第二次河西之戰。這次,霍去病從長安出發,過太原、居延山、小月氏,轉戰兩千餘裡,繞道河西走廊西北,發起突襲。此戰,手持環首刀的漢軍仍然所向披靡,斬首三萬餘級,俘虜五位匈奴王、五十九位單於閼氏和王子。
連續兩次痛擊匈奴,環首刀成為匈奴克星。匈奴人為此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環首刀出鞘,哀嚎遍野。

兩次河西之戰後,大漢奪取河西走廊,在此設立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即盛大輝煌;漢武帝賜禦酒給霍去病,霍去病不願獨飲,於是將酒倒入泉水,與將士共飲,於是有瞭"酒泉";張掖即"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顯示大漢進取西域之雄心;武威即"武功軍威",為漢武帝彰顯大漢軍威。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環首刀讓大漢威震四方。
四
龍城之戰和兩次河西之戰讓匈奴領略瞭漢軍風采,嘗到瞭環首刀的滋味,但真正讓匈奴人元氣大傷的是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令衛青率五萬大軍出定襄郡、霍去病率五萬大軍出代郡,兩路漢軍尋找匈奴主力決戰。
衛青出塞一千餘裡,路遇伊稚斜單於,五千漢騎拿著環首刀向一萬匈奴騎兵發起沖鋒。雙方陷入激戰,直到入夜時分匈奴支撐不住,大敗而逃,衛青一路追殺,殺敵近兩萬。

最精彩的大戰發生在霍去病部。霍去病出塞兩千餘裡,與匈奴左、右賢王相遇,漢軍向匈奴發起猛烈攻擊,匈奴騎兵擋不住所向披靡的環首刀,大敗而逃。此戰,漢軍死傷萬人,殺敵七萬餘人,左、右賢王麾下將士死傷殆盡,霍去病揮軍北進,封狼居胥,成為萬人敬仰的戰神。
環首刀一次次出鞘殺敵,漢軍一次次摧枯拉朽,曾經兵圍白登、差點活捉劉邦的匈奴成瞭環首刀的手下敗將。
大漢帝國憚赫千裡,雖遠必誅,恰如這鋒芒畢露的環首刀。

西漢初期,冒頓單於寫信羞辱呂後,樊噲大怒:"我願率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卻被季佈怒斥"樊噲該斬",當年高祖的三十多萬大軍尚且有白馬之圍,你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
打敗匈奴,當年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在武帝時期成瞭常規操作,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在元帝時期雖遠必誅,斬殺郅支單於首級;在章帝時期班超三十六人殺匈奴使者,奪取西域;在和帝時期,竇憲燕然勒石,徹底解決匈奴之患。
環首刀讓大漢走向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