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項羽置之死地能成功!為什麼馬謖置之死地就真的死瞭?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韓信和項羽置之死地能成功!為什麼馬謖不行?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置之死地而後生,隻是戰術。它需要戰略和形勢的配合才能奏效。馬謖的街亭之戰,與項羽的巨鹿之戰和韓信的井陘之戰,完全是兩種戰略背景和戰爭形勢。
1.巨鹿之戰和井陘之戰是完全的主動進攻
主角的項羽與韓信,都是戰略攻勢方,所處的戰爭形勢就是我要去揍人,而且要把他們揍死。同時,個中設置完全不是一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氣行事。
巨鹿之戰,項羽是怎麼破釜沉舟的?

項籍使佈先渡河擊秦,佈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
項羽是先派猛將英佈和蒲將軍率兩萬士兵先過的黃河。勇先鋒英佈過河之後,迅速打開瞭局面,起碼也得在黃河東岸建立瞭穩定的陣地。這個時候,楚霸王才敢破釜沉舟、放手一搏。
而且,黃河對岸雖然諸侯作壁上觀,但是趙將陳餘的幾萬大軍卻是極為賣力的。“陳馀復請兵”,意思就是說:項羽你快過來吧,我一個書生都敢在這裡跟王離幹,你怕啥?
井陘之戰,韓信是怎麼背水列陣的?
韓信主要玩的是心理。一個是對自己人玩,精兵都被劉邦要走瞭,韓信手中就臨時拼湊瞭一支部隊,而要讓這些人去打仗,就必須讓他們沒地方跑,所以就置之死地而後生瞭。另個一是對趙兵玩心理,這些人都是本土作戰,有利則搶劫、無利則逃跑,所以騎兵迂回、旌旗趙營,就能把這些人嚇跑。

而最大的一個關鍵就是項羽和韓信都是處於戰略優勢,就是我要去揍人,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揍我。項羽匯兵天下諸侯,就是要去打王離和章邯的,是戰略進攻方。韓信雖然就是三萬人,但是他卻是要進攻趙國的,也是戰略進攻方。他們都掌握瞭戰場主動權。我們去揍人,所以置之死地就是隻能把人往死裡揍。而馬謖呢?馬謖是等著被人揍。
2.馬謖的街亭之戰完全是一種戰略防守的設置
諸葛亮安排馬謖去守街亭,可能守不住,但馬謖可以拖延時間,等我把隴右收拾完瞭就可以瞭。馬謖知道、馬謖的士兵也知道。如果是出隴右野戰張郃,他們肯定不會跑到街亭山上修碉堡瞭。

既然要守,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也就是說你馬謖得讓士兵放心大膽地跟你守在街亭,以少戰多,扛住張郃的幾萬大軍。
但是,馬謖卻單單沒有為自己的士兵籌謀戰略物資,關鍵的水源,一直就沒找到。人能扛幾天不吃飯,但是一天不喝水,就真得受不瞭。
這是馬謖一方,而張郃一方呢?張郃來得太快,他根本就沒有給馬謖做好籌備物資和檢查策略的時間。馬謖剛一上山,他就來瞭。而且,他來的目的就是要快速突破馬謖陣地,然後援救隴右。張郃一方就是要揍人的,而且誰敢攔我、我就揍誰。就是諸葛亮來瞭,也照揍不誤。所以,他是強勢的進攻方。
你馬謖這個時候玩置之死地,結果不可能生,而隻能死。魏軍擺好瞭架勢,就是要揍你;你卻不敢拉出隊伍跟他硬拼。而守呢?馬謖卻啥啥都沒準備好。所以,這就隻能送死瞭。

項羽和韓信都是在置之死地的同時,為自己也為自己的士兵做好瞭充足的準備。項羽巨鹿之戰,是先讓英佈蹚瞭路,秦軍不可怕,揍他們就行。而且,陳餘的幾萬大軍,肯定會接應他。
韓信井陘之戰,早就開出瞭兩千騎兵,就等趙軍傾巢而出,然後把漢軍紅旗插滿趙營。
而馬謖呢?他可真是置之死地瞭,除瞭這,啥也沒安排。
3.面對的對手不一樣,而且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手
項羽面對的對手是王離和秦帝國的長城軍團。王離和長城軍團可能在草原打匈奴沒問題,但是對中原戰場卻不熟悉。不僅項羽能揍得過他,就是劉邦也打得過王離。關鍵一個問題,就是王離所部已經在巨鹿城下幹瞭三個月瞭,兵疲將乏。

韓信面對的對手是陳餘和趙國的二十萬大軍。但是,陳餘這個人之前沒打過什麼硬仗。項羽巨鹿之戰,他隻是一個配角。收拾張耳,是書生對書生,而且趁著張耳在關中,他早就把河北的軍政大權給控制瞭。他不用李左車之計,就已經證明瞭自己是軍事上的小白。而趙軍呢?剛剛丟掉瞭代國,劉邦的騎兵軍團也掃蕩瞭河北南部,所以趙軍是一直在打敗仗,沒有打硬仗的士氣和堅韌。
這是項羽和韓信所面對的敵人,敵人看著很強,實際一點都不強。而馬謖的對手呢?
張郃,魏國為瞭對付諸葛亮專門把這傢夥從荊州戰場上調過來。而之所以調他,就是因為張郃能打啊。
張郃這傢夥確實能打。從黃巾起義的時候,他就開始打仗,跟著袁紹平定河北,跟著曹操官渡之戰、再又河北之戰,跟著張遼、淮南之戰,又跟著曹操、漢中之戰打劉備。打瞭這麼多仗,張郃硬是沒把自己打死,就足以證明他早就被戰爭鍛煉成名將瞭。

而馬謖呢?馬謖在街亭之戰前就沒打過什麼真正的大仗和硬仗。兩軍交戰,先比將領,在這方面,馬謖已經輸瞭。
而張郃所部呢?張郃所部絕對是曹魏精銳,原因就是人傢皇帝都到關中督戰瞭,足以說明對隴右戰事的重視,憑啥不派精兵。而且,就是要千裡奔襲、援救隴右,這時候還能派湊數的兵嗎?
戰略背景不同,戰爭形勢不同,敵將敵兵也不同。所以,項羽和韓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而馬謖置之死地就隻能是死地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