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嵩:他是薛仁貴之孫,後來為何投安祿山?
對薛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瞭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薛仁貴一生忠於唐朝。縱觀其一生,雖在戰場上為唐朝立下赫赫功勛,但是,一次非他為主因的大非川大敗,最終導致朝廷將他革職貶為平民。這樣的免職決策,對於薛仁貴來講,似乎也點太過殘忍。後來,他又因事獲罪,被流放象州,因遇上特赦,才將罪免卻。而在此之後,才有瞭脫帽退萬敵的壯舉。即便偶遇不公,但依舊為國盡力,這算不算忠心不二?

就是這樣一代名將,他有一個孫子,在後來,從某種程度上,算是辱沒瞭他的威名。但是,因為此次辱沒威名,薛傢卻又以這種很奇怪的方式崛起,比之薛仁貴當年更為輝煌。
薛嵩,薛仁貴之孫,薛楚玉之子,他是評書《薛剛反唐》中薛剛的歷史原型。薛剛這個名字想來大傢都很熟悉,在評書中,是薛丁山與樊梨花之子。但是,大傢不要把評書當作歷史,無論是薛剛,還是薛丁山、樊梨花都是歷史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史書載,薛嵩氣豪邁,這一點,與三國時的周瑜極為相似。有武功,善騎射,但卻不喜讀書。可以說,薛嵩是個大將之才,卻也是個不知忠心報國為何物的大將之才。正如安史之亂爆發後,薛嵩看準時機,竟就投瞭安祿山,還因戰功,被任命為駐守相州,成瞭叛軍的封疆大吏。

薛嵩反唐,或許有唐朝皇室排擠薛氏一族的因素,或許還有薛嵩自身不得志的因素,但是,在小編看來,即便是這兩點因素,也不應是他反唐的原因。若薛仁貴將軍在世,看到子孫這般反唐,也不知會作何感想?
薛嵩很識時務,後來,當安史之亂逐漸得到平息,處於勢頭不震的苗頭時,他就又投降瞭唐朝。當時,唐朝大亂仍未平息,朝中大將短缺,為快速平叛,也就饒恕瞭薛嵩這番叛亂罪過,依舊令他鎮守相州。
有趣的是,薛嵩不僅打仗有一套,治理州縣也很有一套,當他再度歸附唐朝之後,把自己所轄的州縣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的經濟生活逐漸得到恢復。由於他的政績出眾,朝廷後又加封他為高平郡王、檢校尚書右仆射,須知,如此高的官職,即便是薛仁貴也未曾得到。
一生為國效力,未曾有此成就的薛仁貴,到瞭孫子輩,參加叛亂後復唐,卻得此殊榮。當真是造物弄人。值得一提的是,薛嵩有二子,分別為薛平、薛從,此二子在李唐朝廷也混得風生水起,前者出將入相,後者則統領李唐朝廷的禁軍,可謂是權高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