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有幾次合縱連橫的戰事?六國合縱抗秦為何卻被秦所滅?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戰國時期有幾次合縱連橫的戰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從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封西方諸侯之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秦國由小部族逐步發展為最強國傢,其中秦國的連橫策略起到瞭很大作用。相反,關東諸國也曾做過多次合縱抗秦,但是最終還是被秦所滅。那麼,關東諸國合縱失敗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先來簡要回顧一下合縱連橫的歷史:

合縱連橫
第一階段:秦國合縱破魏,搶奪河西之地
自秦穆公以後,秦國發展不大,但是穩固瞭已有領土,為秦國爭奪天下打下瞭良好基礎。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開始瞭著名的“商鞅變法”,秦國國力突飛猛進。同時,秦國東側魏國因為長期多線作戰,國力大損、軍力下降,被迫遷都大梁,並開始修建長城以防禦強秦。

馬陵之戰
為全面消耗魏國,秦國與齊、楚兩國達成協議,在東、西、南三線攻擊襲擾魏國。特別是公元前353的桂陵之戰和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魏國被齊國重挫,一蹶不振。
此後10年時間,秦國趁魏國新敗,完全奪取瞭河西之地。此後,秦國進入瞭“進可攻、退可守”有利戰略位置。
第二階段:秦國計出連橫,五國合縱失敗
公元前329年,秦國全面突破黃河攻魏。秦國開始正式實施連橫之計,即齊秦兩個強國迫使其他國傢“事一強以攻眾弱”。

秦國攻魏
公元前325年,面對強秦直接威脅的魏、韓、趙、燕、中山五國形成合縱形勢,以魏、韓、趙三國為核心。但是,因為合縱五國意見不合,並同時遭到實力強大的齊、秦、楚同時攻擊,結果齊國攻擊瞭中山國,楚國奪取瞭魏國八城。
公元前323年,秦國打破魏、韓聯軍,並一舉奪得曲沃、平周,秦國強迫魏國連橫,並鼓動韓國參與連橫。

秦國軍隊
面對這種形勢,公元前319年,楚、燕、韓、趙、魏五國再次組織合縱攻秦,楚懷王擔任縱長。雖然合縱協議達成瞭,但楚國隔岸觀火不出兵,燕國國力太弱無戰力,最後,秦軍在函谷關、修泱兩次大破韓、趙、魏聯軍,第一次合縱攻秦宣告失敗。
第三階段:張儀巧舌如簧,齊楚聯盟瓦解
五國合縱失敗後,齊、楚兩國感到瞭秦國的巨大威脅,兩國迅速結為聯盟,成為瞭合縱抗秦的主力。相對的,秦國開始推進連橫,全力破壞瓦解齊楚聯盟。

張儀欺騙楚王劇照
公元前313年,秦國張儀入楚,許諾隻要楚懷王與齊國斷交,就割讓六百裡土地。楚國大臣陳軫勸諫楚懷王:“如果楚國與齊國絕交,那麼楚國將陷入孤立,而且秦國必然是蒙騙楚國,肯定不會割讓土地。”但是,楚懷王昏庸,未聽勸諫,而是與齊國斷交,果然受到瞭秦國張儀誆騙。

楚王興師伐秦
公元前312年,楚懷王因受騙而興師伐秦,但是先後在丹陽、藍田被秦軍大敗,還失去瞭漢中之地。
公元前311年,楚懷王無奈參與秦國連橫,進而對抗關東諸國。
第四階段:張儀離開秦國,楚國國力殆盡
公元前311年,秦武王繼位,秦武王是武將出身,早就不喜歡憑巧舌如簧的張儀,張儀被迫投奔魏國。

秦武王
秦武王雖是一介武夫,但是也有獨特的戰略眼光,他與遠在東南的越國達成協議,共同攻擊楚國,使得楚國背腹受敵,國力進一步消耗。秦武王還趁著六國內鬥,奪取瞭韓國宜陽,並且進一步鞏固義渠、巴蜀地區的統治。
此後,秦國交替攻擊楚、韓、趙、魏四國,奪取瞭楚國的巫郡、黔中郡。同時,齊國因為楚國背叛,聯合韓、趙、魏攻楚,楚國戰敗。從此,楚國國力損耗殆盡,一蹶不振。
第五階段:齊國合縱破秦關,秦國合縱滅齊國
公元前298年,楚懷王持續修好齊國,希望重建齊楚聯盟。於是,秦國將楚懷王騙到秦國,並扣押瞭起來,這徹底刺激瞭關東六國。

齊國軍隊
於是,齊國聯合韓、魏兩國合縱抗秦,而秦國盟友趙、宋兩國袖手旁觀,致使合縱聯軍與秦國在函谷關對峙三年後破關而入,迫使秦國將武遂還給瞭韓國,將封陵還給瞭魏國。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亡宋國,大有“兩逼三晉,吞並周氏,有取代天子之勢”。
在這種形勢下,公元前284年,秦國逼迫趙、魏、韓、燕四國與自己合縱攻齊,通過濟西之戰攻破齊國,並且消耗瞭趙、魏、韓、燕四國大量軍事力量。

田單光復齊國
經過濟西慘敗,雖然有田單光復齊國,但齊國至此元氣大傷,再也不能采取連橫與秦國爭奪天下。其他五國也不可能組成真正意義上的合縱與秦國對抗。
第六階段:戰國合縱餘輝,秦國統一天下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秦軍兵臨邯鄲城下,但遭遇瞭合縱聯軍的反擊,竟被一路追擊到河西之地,才勉強穩住陣腳。

長平之戰
但是,這也是六國合縱的回光返照罷瞭。因為趙、魏、韓三國國力徹底凋敝,楚國孱弱、齊國被破,關東六國已經沒有實力對抗強秦瞭。即使采用合縱也不可能攻破函谷關和黃河天險瞭。
最後,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關東六國都沒有再組織過合縱攻秦,被秦國各個擊破,徹底滅亡瞭。
縱觀整個合縱連橫的歷史,可以看出關東六國合縱失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關東六國歷次合縱,都缺少一個精於戰略佈局的核心。雖然在受到強溱威脅時,關東諸國會選擇合縱抗秦,但因多方利益和歷史矛盾,合縱隊伍無法形成穩固核心,更沒有統一的戰略指導。所以,即使曾多次重挫秦軍,但未對秦國戰略佈局構成重大影響。

合縱六國軍隊
其次,關東諸國軍力內耗嚴重,戰鬥力越來越差,中後期已無法正面抗秦。自商鞅變法後,秦軍戰力與日俱增,再加上魏國被齊國重挫,秦國沒瞭魏武卒的壓制,秦國軍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相反,關東六國因合縱連橫,內部沖突頻發,軍力損耗嚴重,自秦國合縱破齊後,關東六國已失去瞭戰勝強秦的最後一絲希望。

魏武卒
然後,關東諸國統治者普遍目光短淺,致使合縱聯盟外強中幹,難以取得實效。最為突出的就是楚懷王為秦國張儀誆騙,齊楚聯盟被破,楚國一蹶不振。
最後,秦國占據地利,自從掌握河西之地和函谷關之後,又通過結盟將魏國、楚國等主要對手拖入多線作戰,早已徹底立身於不敗之地。

秦國統一
回顧歷史,不管是合縱還是連橫,都是一種削弱敵人,放大優勢的方法。時至今日,我們工作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合縱連橫的案例,甚至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去使用合縱連橫,願我們都能夠以史為鑒、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