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明朝皇帝為什麼推崇武當山?武當山在道教有什麼樣的地位?

明朝皇帝為什麼推崇武當山?武當山在道教有什麼樣的地位?

時間:2020-01-03 08:09:3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明朝皇帝為什麼推崇武當山?歡迎閱讀哦~

為瞭尋找張三豐張真人,現今武當山的主要道教建築,都是明成祖永樂年間征發天下30萬軍民、工匠修建的。

武當山作為道教名山,早在漢末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就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歷代道教名傢都特別鐘情於武當山。但是真正把武當山推崇為道教第一名山的,卻是明朝皇帝。

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駙馬都尉沐昕、隆平侯張信、禮部尚書金純等征發天下三十萬軍民、工匠重修擴大武當山宮觀。永樂十五年(1417年),武當山被敕封大嶽,地位在五嶽之上。這一項浩大的工程,共歷時十二年,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完成,計重修擴建大小宮觀33處。

明代另一個嗜道如命的皇帝明世宗,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敕封武當山為“治世玄嶽”,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傢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讓其他天下名山黯然失色,武當山被正式列為道教第一名山,同年,嘉靖皇帝下詔再一次重修武當山宮觀,命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總監。

今天武當山形成如此恢宏大氣的規模,跟明成祖、明世宗兩位皇帝舉國之力大興宮觀是分不開的。那麼明朝皇帝為什麼會這麼推崇武當山呢?

武當山雖然很早就以道教名山聞名,但是真正把武當山光大成道教第一名山的,卻是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張三豐的形象,從明代起便披上瞭一層神秘的色彩,《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關於張三豐的記載是這樣的

(張三豐)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頭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恒,或雲能一日千裡,善嬉諧,旁若無人。

不管寒暑,穿戴不過一衲一蓑,飲食,或數日食,或數月不食,看書過目不忘,雲遊能一日千裡。這樣的形象,已非常人可解釋,至少從元代中期起,張三豐在民間已經開始被逐漸神化成一個超脫凡俗,羽化飛升的道教仙傢。

在眾多關於張三豐的傳說中,他遊居寶雞金臺觀時曾“死而復活”最為神奇,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張三豐的行蹤時隱時現,飄忽不定,這更增加瞭其神秘色彩。明朝建立後,張三豐的名氣更大,明朝歷代皇帝都對尋訪張真人樂此不彼,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兩次詔請張真人入京,皆避而不見。

而其中最執著的當屬明成祖朱棣,永樂初年,成祖侍讀學士胡廣三入武當山尋訪張三豐,但三次皆不遇。永樂十年(1422年),為瞭表示對張真人的敬仰,成祖征發天下三十餘萬軍民、工匠大興土木,耗時十二年重修擴建武當山宮觀,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龐大工程建築。武當山因為張三豐其仙風道骨的形象和其神鬼莫測的行蹤,得到瞭明朝皇帝的大力推崇,道教在明代因此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明英宗賜張三豐“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其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得到明朝皇帝的大力推崇,特別是號稱明朝最癲狂的道學皇帝明世宗,在位期間居宮禮道,長期與道士混在一起研究道教長生之術,武當山在嘉靖年間再一次得到瞭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不僅被升級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傢廟,還把武當山推薦為道教天下第一名山,並效仿成祖,再一次征發天下十多萬軍民、工匠,花費百萬重修武當山宮觀。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