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劉秀的陵墓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劉秀的陵墓不同於其他的帝王陵墓?

劉秀的陵墓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劉秀的陵墓不同於其他的帝王陵墓?

時間:2020-01-03 08:21:1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劉秀陵墓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為何劉秀陵墓會在一個小泥灘裡?其實,這是因為後世把劉秀墓的位置搞錯瞭。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地圖,這是洛陽附近的東漢陵墓分佈圖。所謂位於小泥灘裡的劉秀陵墓,就是圖中的劉秀墳。這個位置在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緊鄰黃河,屬於河灘地帶,在宋代以後曾經被認為是劉秀陵墓所在,清代還有人在此立碑。盡管清代學者在考據學上大有建樹,但是也存在很明顯的不足,尤其是面對古代遺跡時,常常出錯,比如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曾經對關中的很多古代陵墓進行考證並立碑,就搞錯瞭不少。

那時候還沒有真正的考古學,學者除瞭調查走訪、翻閱古籍,難以獲得更多的信息,所以導致這些錯誤,情有可原。但我們今天不能人雲亦雲瞭。根據現代的研究,學界普遍認為,這個“劉秀墳”並不是劉秀的陵墓,甚至很可能都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一座名為“方澤壇”的祭壇。之所以說它不是劉秀陵墓,原因很多,這裡說兩條最重要的:第一,跟洛陽城的距離不對。仍舊是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右下角有一處漢魏故城,這就是東漢都城洛陽所在。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劉秀的原陵距離洛陽十五裡,而這個劉秀墳距離洛陽太遠,遠遠超過瞭15裡。

第二,地理環境不好。眾所周知,在河灘地挖坑,由於地下水位淺,很容易滲水甚至塌方。而帝陵的墓室要比普通墓葬更深,也就更容易挖出地下水來。正因此,古代帝王選擇陵墓位置,都喜歡高敞之地,不僅看著氣派,也便於施工。假如非要在不合適的位置施工,就得費很大力氣來做防水,而東漢建國初,國力貧乏,劉秀斷然不會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真正的劉秀陵,可能是大漢塚還是這張圖,在今天的孟津三十裡鋪附近,這裡有三座高起的封土,被稱為大漢塚、二漢塚、三漢塚。根據考古調查和勘探,有不少學者認為大漢塚才是真正的光武帝劉秀原陵。首先,大漢塚距離漢魏故城遺址,差不多是當時的十五裡。

其次,大漢塚的封土直徑130米,高19米,是目前在洛陽附近所見的疑似東漢帝陵裡最大的,也符合光武帝的身份。△衛星地圖上的大漢塚而且,大漢塚顯然要比“劉秀墳”的位置要好,距離黃河相對較遠,地下水的威脅小瞭很多。劉秀究竟如何安排後事盡管真正的劉秀陵並不位於“小泥灘”,但是跟西漢時期的帝陵相比,它的氣勢的確弱瞭不少。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如前所述,大漢塚的封土直徑為130米,高度19米。而漢景帝陵封土底邊長168米,高32米。漢武帝陵封土底邊長230米,高46米。另外,西漢帝陵都有陵園,園墻清晰可辨,但光武帝陵卻隻有一個孤零零的封土堆。

對比之後,光武帝陵顯得非常寒磣。其實不光是它,其他的東漢帝陵也都如此。為何如此?這就跟東漢時期對帝陵制度的改革有關瞭。經過新莽至東漢初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力有限,創業艱難的光武帝劉秀幹脆能省的就省,《後漢書》記載瞭他對於陵墓的安排:“初作壽陵。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馬,使後世之人不知其處。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復,而霸陵獨完受其福,豈不美哉。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劉秀在聽瞭將作大匠的匯報後,認為工程太大,他希望效仿漢文帝,推行薄葬,所以就下令選擇一小塊地方,不要修建高大的封土,隻需要稍微弄高一點,不要積水就可以瞭。

另外,東漢帝陵其實還是有陵園的,隻是不像西漢那樣修建夯土的園墻,而是用“行馬”,也就是木柵欄來圍成一圈。兩千年之後,這些遺跡自然不容易保存下來。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