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龐太師有哪些功績?為何被後人戴上“奸臣”的帽子?
說到龐太師,一定是這樣的形象,真實的龐太師是怎麼樣的你知道嗎?
宋仁宗康定元年(1038)夏,四月。
西北延州,大旗獵獵,殘陽如血。
城墻上高高懸掛一顆人頭。
延州軍民數月來心中的焦慮和怒火得到宣泄,大傢拍手稱快:老天有眼!
消息傳來,為三川口血戰犧牲的將士們平反昭雪的是大臣龐籍。
近四個月前,稱帝的西夏李元昊進攻延州,因為延州長官范雍是個糊塗官。
宋軍援軍在將軍劉平、石元孫、郭遵、黃德和等率領下先後到達。
劉平對大傢說:“救兵如救火,情況危急。要有赴湯蹈火的決心。”
在三川口,與西夏軍遭遇。
李元昊打的就是圍城打援的算盤。
宋軍援軍騎步兵一萬左右,夏軍集結數輩兵力,向宋軍發起進攻。
劉平等人沉著應戰,多次擊退敵人進攻。
夏軍一悍將出陣單挑,郭遵拍馬上前,一鞭擊碎他的腦袋。
宋軍雖處劣勢,但陣營不亂,堅守不退。
天色暗下來,西夏軍稍停進攻,宋軍大意,不少將士提著敵人首級向劉平邀功。
劉平說功勞都記著,打完仗必有獎賞!
不料敵軍趁著這一亂,騎兵直沖過來,宋軍陣線騷亂中向後退瞭十幾米。
後軍黃德和遠遠看見,以為前軍頂不住,本來心驚膽戰,立即撥轉馬頭,下令後軍撤退。
劉平兒子飛馬上前,拉住老黃戰馬,苦苦相勸:這時不能撤啊!
黃德和不聽,率自己人馬,往後就跑。
這臨陣脫逃,前軍將士心理也崩潰瞭。
宋軍大敗,劉平、石元孫等聚集散兵,邊戰邊退。
堅持瞭三天,全軍覆沒,郭遵戰死,劉平、石元孫被俘。
料不著黃德和惡人先告狀,誣蔑劉平叛宋。
劉傢在東京的傢眷都被逮捕。
幸好幾個大臣覺得不對,龐籍出馬,終於查清真相。
龐籍向朝廷上奏:“黃德和臨陣逃跑,罪該萬死!劉平為國捐軀,應該褒獎!”
下令腰斬黃德和,梟首延州。為劉平等將士出瞭口惡氣。
劉平被俘後不屈而死,追加封賞。
朝中能幹的大臣韓琦、夏竦、范仲淹等派到西北,范雍撤職遷走。
西北前線看上去有所轉機。

龐籍
01
龐籍,山東城武人。
真宗朝,1015年,二十七歲中進士,從黃州司理參軍——從八品的小官開始,兢兢業業基層工作。
當時朝中大佬夏竦、薜奎(歐陽修的丈人)等很看好他,薜奎對大傢說:“小龐有宰相的能力,將來的成就必然會超過我。”
群牧司,大宋養馬的機構,是有名的肥差。
因為馬糞賣得好價錢,又不用上交這額外所得,就是司裡大傢的福利。
其他部門的官員眼紅,罵他們“群牧吃糞”!
貪心的人搶著去分一杯羹。
左右為難的長官下瞭條件:沒有背景並才華出眾,能力鎮得住的人才能上。
大傢商議:龐籍可以。
連皇太後劉娥都默認瞭,小龐同學官聲當時就這麼響亮。
明道二年(1033),垂簾聽政的太後劉娥逝世,遺詔楊太後參議國傢大事。
仁宗早已成年,好不容易親政,又來這一套。
時為禦史的龐籍挺身而出,上奏撤去一切垂簾聽政的禮儀制度,還政皇帝。
大臣們跟上,這件難事終於敲定。
這開第一炮的人,最是難得。
又請皇帝多聽取群臣的意見,不要專聽宰相一人。
這是敲打權相呂夷簡,膽子不小。
大臣孔道輔大為贊賞:別的禦史還看宰相的眼色,這個老龐,是天子的禦史。
仁宗有個寵妃尚美人,派小太監到開封府辦托私事。
龐籍下令把小太監亂棒打出,說:“大宋建國以來,還從來沒有宮裡的美人敢這樣做。”
並且下令:從今以後,後宮有什麼事直接到州府索辦的,全部不予理會。
這個命令牛氣的很,皇帝的女人一點面子也不給。
尚美人向仁宗哭訴。
仁宗卻把小太監又抽瞭一頓,並告誡宮中女人們,誰也不準再犯這錯!
西北戰局危機,幾個有名的大佬都掛帥出征西邊。
料不著韓琦、夏竦犯錯,宋軍在好水川又敗瞭一次。
朝野震動,夏竦被撤職,韓琦、范仲淹降級使用。
西夏與大宋邊境線很長,宋軍被動防守,十分吃力。
慶歷元年(1041),龐籍也被調到陜西,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和范仲淹、尹洙等文化人一樣,是西北戰場最高司令長官之一。

范仲淹
02
龐籍這一線的防守和范仲淹的策略一樣,修築一串堡壘,形成防禦鏈條。開出好條件,召集邊民耕種荒田,以糧養兵,以兵護民。
解決瞭部隊的後勤給養問題,又站穩腳跟,與西夏朝廷持久戰——隻要相持住,西夏弱小的經濟頂不住,遲早要崩潰。
龐籍軍紀嚴明,手段甚至嚴酷,官兵有違反紀律者,斬首、剁手、砍腳,絕不估息。
數十萬軍人與邊民雜處,秋毫不敢犯。
名將狄青大為龐籍賞識,率軍在夏軍出入的橋子谷修築招安寨,宋軍連繼收復舊寨修建新寨。
從邊境到延州,十一座寨子,環環相扣,成為宋軍堡壘,堅如磐石。
李元昊花樣百出,派手下李文貴帶著野利旺榮的信來投誠。
龐籍一眼看穿,這是詐降嘛!命令前線青澗城的種世衡、招安寨的狄青一級戰鬥準備。
果然西夏人又想偷雞,沒成功。
西北陜甘方面,元昊沒機會,轉而攻向南面關中地區,在定川寨宋軍再次中伏,大敗。
范、龐援軍到達,西夏軍撤走。
龐籍范仲淹堅持在經濟上扼止西夏的政策越來越有成果。
西夏人雖然連勝三場,每一勝宋軍都讓他們吃盡苦頭,也感覺不能再戰。
龐籍軍中的李文貴按命令,提出和談。仁宗皇帝有這意思,龐籍把李文貴送到東京。
終於達成協議,李元昊去帝號稱臣,宋給夏物資補償。
宋稱呼夏的大臣野利旺榮為“太尉”,龐籍說,旺榮是太尉,那李元昊就不是臣子瞭!這樣不行,就稱他們西夏人自己封的“寧令、漠寧令。”
其實也是大王、諸位王的意思,但不用中原人給他們的稱呼更好。
這就是中原大宋的儒傢思想:名正才能言順,老龐思想非常正統。

宋仁宗
03
宋夏和談成功,龐籍回到中央,任樞密史——國防部長。
曾經是龐籍手下的戰將狄青戰功非常出色,提拔為樞密副史。
宋仁宗皇佑年間,廣西儂智高叛亂,大傢都推薦狄青出任征廣西的總指揮。
大宋朝因為害怕武將專權,從來都派有“監軍”,太監或小文官,讓武將非常使不上勁。
這種自我制約的機制缺點暴露出來,不利於主將的指揮。
派狄青去,可以。要不要派監軍,皇帝也猶豫不決,把龐籍叫來問問。
龐籍明確表示:大將要專權。以狄青的才能,大權在手,絕對消滅儂智高的叛亂。
仁宗同意瞭,狄青率大軍出發,快速平叛。
仁宗大喜,對龐籍說:“這都是你的功勞!”
仁宗要提拔狄青為樞密史(國防部長),文官集團也附和。
老謀深算的龐籍,這一回卻反對瞭。
他講的很明白:狄青武將出身,任副職時就不少文化人嚼舌頭,這一提到正職,還不翻瞭天?
並表示:這也是為瞭狄青的將來打算。
但大傢說老龐小氣,妒忌狄青。
狄青還是當瞭國防部長。
可不幸讓老龐言中,文官集團像防賊一樣防著狄青,這位大宋中期最善戰的將軍在文官集團的共同整治下,鬱鬱而終。
龐籍與司馬光的老爸司馬池是好朋友,司馬池死後,龐籍把司馬光當作子侄看待。而且非常看好小光的將來,一定是國傢的棟梁。
在陜西時,司馬光當過他的副手。
司馬光到前線視察,擅自決定把觀察哨往前移動,讓敵人偷襲得手,損失瞭好些兵馬。
朝廷處分下來,龐籍沒有怪罪司馬光,而是自己承擔下來。就是為瞭保護司馬光,讓他有個更好的前途。
司馬感激無比,龐籍的墓志銘就是他寫的,虔誠敬仰之至。

龐太師
龐籍曾對仁宗說過:用人為疑,疑人不用。
這才是大胸懷人做的事。
可見識太高,與眾人不同,自然朋友非常少。
曲高寡和嘛,到瞭後世,居然被演繹成白面奸臣龐太師,真是想不到的無妄之災。
一背就是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