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乾隆禪位之後為何不肯放權?嘉慶是什麼時候親政的?

乾隆禪位之後為何不肯放權?嘉慶是什麼時候親政的?

時間:2020-01-03 08:23:5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乾隆禪位之後為何不肯放權?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三日,乾隆帝宣示建儲密旨,冊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並定於明年歸政,是為嘉慶元年。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舉行歸政大典,乾隆皇帝宣告退位,自立為太上皇。按照乾隆自己的說法,皇爺爺康熙帝當瞭61年皇帝,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超過他,所以便當六十年就禪位給繼承人。不過事實的真相卻是,乾隆帝退位之後,仍舊住在養心殿掌控著朝政。

嘉慶元年正月十九日的時候,乾隆還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對他們說道:“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在養心殿去世,享年八十九歲。而這個時候才是嘉慶皇帝親政,真正當上皇帝的時候。

那麼問題來瞭,乾隆在禪位之後,為何仍然不肯放權給嘉慶呢?這裡面究竟隱藏瞭怎樣的秘密呢?

我們知道,自秦漢以後,成為太上皇的人很多,而且其地位也相當的尊崇,但無論怎樣尊崇的地位,都沒有臨政治民的權力。但是乾隆皇帝苦心孤詣六十年,早年宣佈傳位之初,便決定:“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這些權重之權,“豈能置之不問”。隻是因為自己因為年邁將不能勝任各種繁雜的祭祀和禮儀活動,所以便隻能將這些事情交給新皇帝去辦理。

根據乾隆皇帝的指示,軍機大臣在擬定的傳位事宜中,太上皇的禮儀規格和實際權力都要遠超於嘉慶皇帝。此外,太上皇仍然能自稱為“朕”,太上皇帝的聖旨仍舊成為“勅旨”,題奏行文遇太上皇字樣,需要高三格抬寫。

除瞭上述這些權力之外,乾隆退位後所享有的權力總的來說比起嘉慶帝還要高得多。不過和歸政前相比的話,乾隆帝禪位給嘉慶帝之後,那些繁雜的祭祀禮儀活動不用自己參加,肩上的擔子也輕瞭不少。

其實總的來說,乾隆帝的退位是不得已地,在他心裡,他並不想退位,但是繼位之初和後來的很多事情中,他都說明瞭自己要在繼位六十年之後把皇位讓出去。這就好像,牛吹出去瞭,隻能硬著頭皮去完成。但是乾隆即便退位瞭,朝中大權仍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乾隆帝隻是名為歸政,實則並非退位,知不是將親政變為“訓政”而已。

乾隆帝在歸政之際規定的那些“法定的地位和特權”,為他太上皇生活得以充實提供瞭保障。

小結:

所以我們會發現,乾隆帝之所以在禪位之後還繼續把持著朝廷大權,其實說白瞭就是權力欲的膨脹,退位對於他來說本就是無奈之舉,就其本身來說,他並不想退位。但是沒辦法,既然話已經說出去瞭,隻能硬著頭皮兌現。

但是在退位之後,自己隻需將一些繁雜的事情交給新皇帝做,自己主管大事,這未嘗不可!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