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巫臣不愛江山愛美人?帶夏姬私奔下場如何?
很多人都不瞭解申公巫臣,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看看。
根據《史記·吳太伯世傢》的記載,吳太伯與仲雍為瞭傳位給季歷,逃到瞭荊蠻之地,與當地民俗融合,斷發紋身,用行動表明瞭自己不願意爭奪王位。吳太伯來到荊蠻之地傳到第十九代吳王壽夢的時候,吳國開始與中原諸侯接軌。
晉景公以“聯吳制楚”的政策,協助吳國逐漸強大,並且威脅到楚國。在筆者看來,吳國的興起,實乃申公巫臣的功勞。

那麼,申公巫臣本是楚人,為什麼會出逃到瞭晉國?這件事情,要先從美艷婦人夏姬說起。
吳國的崛起,乃是春秋時期最大的變局之一,而親手啟動它的人,非申公巫臣莫屬。申公巫臣叛楚奔晉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為瞭夏姬。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左傳》說她:“天鐘美於是”,亦稱她作“尤物”。
《左傳》雲:“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
夏姬與陳國的一君二臣都有染,君為陳靈公,臣為孔寧和儀行父。陳國大夫泄冶忠言逆耳,惹火瞭陳靈公和他的烏合之眾,反被殺害。陳靈公敗壞國政、沉迷女色,臣子勸諫又不知悔改。最終,陳靈公因為失言,種下瞭殺身之禍。
殺陳靈公的人,正是夏征舒。夏征舒是美婦人夏姬的兒子,他一直在陳國為官。《左傳》雲:“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於夏氏。”
陳靈公和孔寧、儀行父三人酒醉後說胡話,陳靈公說夏征舒長得像儀行父,儀行父也說夏征舒長得像陳靈公。這玩笑開得非常過分,也侮辱瞭夏征舒父母的名聲。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夏征舒聽聞此言之後,自然會憤憤不平。
正因如此,夏征舒趁其不備射死瞭陳靈公,陳國大夫孔寧、儀行父也作鳥獸散,逃往瞭楚國。楚國聽聞陳靈公之死,意欲平此亂,便出兵攻打夏征舒。

楚莊王出兵攻克陳國,抓住夏征舒並對其施以“車裂之刑”。此時,楚莊王想將陳國納為己有,而後因為申叔的勸導,楚莊王決定重新封立陳國。同年夏天,楚、陳兩國定下瞭盟約,然而,到瞭冬天,楚國竟然又興兵討伐陳國。由此可見,楚國討伐“夏征舒之亂”,其實隻是幌子而已,楚莊王此舉的本質,不過是要開拓疆域,好與晉國逐鹿中原罷瞭。
滅掉陳國之後,楚國得到瞭夏姬,而夏姬的美艷絕色,也讓楚莊王怦然心動。楚莊王想要將夏姬占為己有,而申公巫臣以“君王之道”勸諫楚莊王,讓他打退堂鼓:眼下收納夏姬是貪其美色,“淫”會受到上天的懲罰。不僅如此,申公巫臣還舉《周書》為例,奉勸楚莊王不應該占有夏姬,以免影響國傢的氣運。最終的結果是——楚莊王從之。
楚國重臣子反也欲娶夏姬,申公巫臣從命運巧合和占卜兇吉這兩個角度入手,告訴子反——夏姬是不祥之人,與夏姬有關的人都死於非命,娶她恐怕將會落得悲慘的下場。申公巫臣的這一番話,也成功地打消瞭子反的念頭。
楚莊王愛惜國傢,子反懼怕死亡,由此看出申公巫臣是極有智慧的,他的說服之道也是因人而異的。
我們都知道,最後申公巫臣帶著夏姬私奔瞭。那麼,夏姬本身同不同意私奔的行為?換言之,夏姬究竟是主動私奔還是被動私奔呢?
《左傳》雲:“巫臣使道焉……姬以告王。”
從“姬以告王”一句,可以推測出夏姬已經從被動變為瞭主動,由此可見,她自己主動打破瞭原本“無聲”的形象。
一方面,如果夏姬不同意私奔,那麼她必定不會告訴楚莊王她要去鄭國的事情。在《左傳》中,有關夏姬生活在陳國的記載裡,並未曾見到她發表過任何的意見,甚至她連一句話都沒有說過,看起來像是任人擺佈的可憐女子。然而,在《左傳》中“王遣夏姬歸”這一段中,夏姬卻兩次表達出瞭自己要去鄭國的堅定意志。由此可見,夏姬對申公巫臣的感情完全是出於自願的,她是想要和申公巫臣私奔的。
另一方面,楚莊王向申公巫臣確認此事之後,才讓夏姬回到鄭國,亦可見楚莊王對申公巫臣有著絕對的信任。縱然楚莊王待申公巫臣不薄,遺憾的是,申公巫臣仍舊千方百計地阻止其他人接近夏姬,實際上的原因是——申公巫臣自己想要娶夏姬。從“攜夏姬私奔事件”就可以看出,申公巫臣已經為自己埋下瞭永不回楚國的伏筆。申公巫臣的背叛,對楚國來說,是極大的損失。
成功帶著夏姬私奔的申公巫臣,他既心懷驚恐,又充滿喜悅;他身為楚國股肱大臣,在楚國頗有功績,竟然願意為瞭一名女子離開熟悉的土地而重新開始,可見夏姬令人著迷的魅力,亦可見申公巫臣不愛江山愛美人、又很冷血無情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