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脫發煩惱嗎?古人脫發怎麼辦?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古人脫發怎麼辦?希望你們喜歡。
“假發”是以真人頭發或動物毛發制作而成,用來做愛美婦人的發髻頭飾,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假發,當時稱作“髲髢[bì dí] ”。《詩經》記載:“鬒[zhěn]發如雲,不屑髢也。”
“鬒”意為又黑又密的頭發,“髢”意為假發,這句詩描寫的是衛國國君衛宣公夫人宣薑,有一頭又黑又密的頭發,原來竟是假發。
《周禮》記載:王後有多套假發,用於不同場合佩戴,以禦用發型師制作、管理,並為王後梳妝。
假發最早興起於上流社會的貴族婦女群體,人的頭發數量是有限的,想要梳高高聳起的美麗發髻,就需要摻入一些假發。
《周禮》記載:“摘遺發之美者縷束之,雜發中助綰為髻。”
漢代貴族婦女追求時髦,喜歡更為高大的發髻,因此假發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漢樂府詩集》有詩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三國時期,上流社會的婦女依舊流行假發挽髻,南北朝北齊時期,受胡人風俗的影響,女子假發髻趨向奇異化。
明清時期,女子的假髻“鬏[jiū] 髻”樣式有很多種。
《揚州畫舫錄》記載:清朝時期,產自揚州的假發髻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等多種。民國時期,女子發髻趨於簡便,很少使用假發挽髻。
古代貴族婦女對假發需求量很大,那麼假發來源何處呢?
動物毛發比較粗硬,看上去就很假,因此,更多人喜歡用真人的頭發。古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拋開這一點不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肯割下自己頭發成全別人呢?
有需求就一定會有市場,古代假發多來源於犯人的頭發。
古時候,有一種刑罰叫髡[kūn]刑,就是剃光犯人的須發,這些須發就成瞭貴婦婦女假發挽髻的材料。
還有一個來源是貧苦窮人割下頭發,賣給富貴人傢的女子,換取錢財救急。
《世說新語》記載:晉朝名將陶侃少年時期,傢裡貧窮,他的母親湛氏為瞭招待突然造訪的客人,不得不割下自己一頭長發,編制成兩套假發,換來幾鬥米。
假發的第三個來源出自藩屬國的進貢,宋代貴族婦女也喜歡高髻,《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倭國僧人嘉因向宋太宗進獻特產及工藝品,其中就有兩副造型奇特的發髻。
唐朝時期,新羅國經常向宗主國進獻假發。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新羅負責押運糧草的大將金庚信向唐軍主帥蘇定方贈送禮物,其中就包括三十兩頭發。
開元十一年(723年),新羅王向大唐進獻特產,其中有頭發一百兩。咸通十年(870年),新羅進獻的頭發四尺五寸長者五十兩,三尺五寸長者三百兩,足可見唐朝人對假發需求量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