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個怎麼樣的皇帝?創造“仁宣之治”但也為後世留下隱患!
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明宣宗朱瞻基的故事。
歷史上的朱瞻基給大明朝留下瞭怎樣的隱患?
明宣宗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也是明代很有作為的帝王之一,作為守成之君朱瞻基幾乎做到瞭盡善盡美。百姓從連年征戰中解脫出來,得以休養生息,朱瞻基整頓軍力,減少瞭大規模征伐,經濟得到恢復,國力強盛。
減輕賦稅,重視生產,朱瞻基也做得很到位。對於邊境問題,朱瞻基平定瞭兀良哈叛亂,穩定瞭南安局勢,終宣宗一朝,沒有出現什麼大的戰事,可以說國泰民安。
是人都會犯錯,皇帝也不例外,宣宗朱瞻基也做瞭一些不利於大明的事情,也給子孫留下瞭不少隱患。

宦官崛起
宦官從秦漢時期就存在,一直延續到瞭明清,由於身體殘缺,心理大多不太建康,所以宦官亂政在各朝各代時有發生。唐末的宦官權力極大,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北宋則吸取前朝教訓,對宦官管束較為嚴厲,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宦官亂政事件。
到瞭明朝,宦官從新登上瞭歷史舞臺,成為政治角力場中強大的力量。之所以宦官能拿到權柄,朱瞻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朱元璋在位之時,宦官是不可能發跡的,由於朱元璋明白宦官的危害,所以他設置的禁令,宦官不可以讀書寫字,宦官不可以幹預朝政。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宦官就是伺候人的仆人,仆人就幹仆人的事,權力跟他們壓根沒有關系。
朱元璋廢掉瞭丞相,在大臣和皇帝的博弈中,皇帝明顯成瞭劣勢一邊,強大的朱元璋可以應付自如,而他的子孫卻無法應對來勢洶洶的文臣。朱棣雄才偉略,上馬統軍下馬治國的本事無人可比,但朱棣對繁雜的政務仍力不從心,於是內閣孕育而生。
在內閣成立的同時,朱棣還恢復瞭錦衣衛,開創瞭東廠,而負責這一系列事務的就是宦官。在帝王的培養下,宦官勢力逐步形成。當然朱棣也同樣對宦官進行瞭嚴格約束,一旦越界將遭遇極刑。

史料記載:
“初,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數傳之後,勢成積重,始於王振,卒於魏忠賢。”
從開創帝業開始,之後的皇帝會越來越懶,朱瞻基思維敏銳,才智過人,但他同樣不想沒日沒夜地處理公文。在內閣幫助的同時,朱瞻基也想到瞭宦官。一方面宦官可以幫助他處理公務,另一方面,宦官也可以幫助皇權克制文臣的勢力。
於是朱瞻基設立瞭內書房,請內閣大學士教他們讀書認字,在此之前朱元璋可是嚴令禁止宦官認字的。隻是朱元璋早死多時,祖制這東西遵守與否,全是後人說的算。壞人不可怕,就怕壞人有文化,一個不認字的壞人的破壞力遠不及一位文化修養極高的壞人,禍國殃民都不為過。
很快朱瞻基教宦官讀書的惡果就出現瞭,王振進入瞭皇宮,並成功獲得瞭朱祁鎮的信任,隨即土木堡之戰明軍大敗,差點落得個亡國的結果。

放棄奴兒幹都司
朱棣造就瞭舉世聞名的永樂盛世,而這一切大多依靠戰爭來實現,朱棣五次北伐蒙元殘餘勢力,瓦剌、韃靼皆臣服在大明腳下。
蒙元雖然早已不復存在,分裂成瓦剌、韃靼、兀良哈等多個勢力,但他們仍幻想恢復蒙古政權,從始至終威脅一直存在。朱棣北伐一方面收復大量土地,同樣勞民傷財,經濟受到打擊,常年戰爭也讓百姓痛苦不堪。
事情常常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利弊。朱棣發動的戰爭穩定瞭邊境局勢,國傢空前強大,朱棣用事實證明瞭朱允炆不是個靠譜的皇帝,隻有在他朱棣手中,明帝國才能走向更遠。在挑選繼承人的問題上,朱棣選擇瞭朱高熾,這其中很大程度有朱瞻基的因素。
在很早之前,朱棣就十分看重孫子朱瞻基,並著力培養,北伐戰爭多次帶著朱瞻基前往,讓這個孫子學到瞭不少戰場經驗和統兵手段。
在經歷長期征伐之後,國傢和百姓急需休養,就連軍隊也會厭倦日復一日的戰爭歲月,於是朱瞻基順應民心,實行瞭柔和的國傢政策。減緩瞭軍事腳步,著力發展經濟和生產,這是明智的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看,朱瞻基也減弱瞭對邊境的控制權,隨即令瓦剌做強做大,也是有關系的。朱棣在拿下東北地區後,設立瞭奴兒幹衛,周邊的少數民族大多歸附瞭明朝。衛所制度很多程度上保證瞭大明江山穩定。
永樂七年,朱棣設立奴兒幹都司,不過由於路途遙遠,遠離大明核心區域,此地的控制者大多為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明軍對此的控制稍弱。而實際上這裡已經是大明的版圖范圍內。奴兒幹都司,東到庫頁島,北面到外興安嶺,東起鄂嫩河,范圍廣闊。
到瞭宣宗時期,朱瞻基認為此地是苦寒之地,對於國傢沒有太多實際價值,放松瞭對這裡的控制,撤掉瞭大量力量。在朱瞻基想來,這可以幫助朝廷省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軍費也可以節省很多,是百利而無一害。
史料記載:
“凡采捕造船運糧等事,悉皆停止,凡帶去物件,悉於遼東官庫內寄放;其差去內外官員人等俱令回京, 官軍人等各回衛所著役。”

事實上,如果奴兒幹都司一直在朝廷控制當中,之後的邊境問題和後金的崛起可能都不會發生,既然朱瞻基放棄瞭奴兒幹都司,那麼他之後的皇帝們也同樣如此。無主之地變成瞭少數民族的樂土,之後的遼東總兵總要花費大力氣來抵禦少數民族的侵擾,女真部族也是在這種環境中逐步壯大,慢慢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
自古至今,王侯將相爭奪的主要就是土地和人口,不是迫不得已很少有人主動放棄土地。想當初後晉石敬瑭割讓瞭燕雲十六州給瞭遼國,終北宋一朝都因此屈居人下,被迫花錢買平安。朱瞻基也無法與想到萬歷朝後金的崛起,這也許都是命運的裁決。
綜上所述,好似朱瞻基犯下瞭多大的錯誤,而其實他對明朝的貢獻更大,仁宣之治在歷史上聞名遐邇。朱瞻基也是一代明君,我們不能因其犯下的錯誤而否定瞭其功績,畢竟誰也無法預測未來。
但帝國的崩塌非一日之寒,但凡大明朝後面的君王能有老朱的霸氣,小朱(朱棣)的傲氣,也不至於落得子孫盡亡的地步。
就像我們讀書的時候學過的一篇文言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促織》,裡面講的就是朱瞻基在位時的故事,他也被稱為“促織皇帝”: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

或許朱瞻基僅僅是利用瞭宦官,僅僅是為瞭平衡邊疆軍費開支,豈不知“奉行者即為定例”,這也導致瞭後面的宦官之患,以及滿清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