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荊州寄人籬下,是怎麼反客為主“借”到荊州的?
劉備是怎麼借荊州的?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荊州歷來都是群雄逐鹿之地,尤其在東漢末年,它的歸屬直接決定著各方力量的消長。荊州在劉表統轄的十八年中,沒有卷入中原紛爭,因此,荊州人口繁盛、人才濟濟、物產豐饒。

三國荊州的地圖
對曹操而言,荊州是其南下的“橋頭堡”,如果占據它,向東可以打擊孫權,向西還能奪取益州;對孫權而言,荊州可以作為戰略緩沖地帶,進可逐鹿中原,退可拱衛江東;對劉備而言,想成大業,就必須以荊州為根據地。
劉備初到荊州,劉表對他表面上很客氣,內心卻又不放心,最後讓他屯兵新野。曹操攻打烏桓時,劉備曾勸劉表襲擊許昌,但劉表並未聽從。
劉備在荊州不受重視,而且受掌握實權的蔡瑁等人排擠,但為瞭有一塊立足之地成就大事,他又不得不留下來。正是從這個戰略出發,劉備在荊州不斷地打基礎,擴大影響力。他處處結交荊州上層人士,招攬人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體恤百姓,爭取民心,樹立良好的口碑。

劉備
曹操揮師南下,讓劉備的“荊州夢”險些破滅。幸好魯肅、諸葛亮從中斡旋,劉備才能與孫權聯手,共抗曹操。
赤壁之戰後,孫權以周瑜為南郡太守,駐紮江陵;程普為江夏太守;呂范為彭澤太守;呂蒙為尋陽令。這樣,孫權便建立起西到夷陵,東到尋陽的長江防線。劉備也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可以發展壯大己方力量。
打敗共同的敵人後,孫劉兩傢的矛盾也開始出現。東吳認為,打敗曹操,他們的功勞最大,荊州理所當然歸東吳。因此,東吳開始對劉備玩起“手段”,具體說來就是:
限制劉備的勢力范圍,將其居於狹小地區之內。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給劉備。所謂南岸,並不是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僅僅隻是南郡的南岸地區。

孫權和劉備
當時的孫劉聯盟,東吳是主導地位,劉備在實力上還不足以叫板,於是隻好變著法子“借”荊州:
“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復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
但一個“借”字又談何容易,孫權、周瑜是何等高智商之人,豈會讓劉備輕易得手?於是,孫劉雙方圍繞荊州的“借”與“不借”展開一場博弈。
起初,劉備、周瑜打下南郡後,周瑜、程普率兵與駐守江陵的曹仁隔江對峙,雙方僵持不下。周瑜派遣甘寧率軍向西,企圖先奪取夷陵,結果被曹仁圍攻,形勢危機。周瑜、程普親自前往解圍,得勝而歸,並且對江陵形成圍攻之勢。經過多次激戰,周瑜拿下江陵。

周瑜
就在周瑜攻打江陵的一年多時間內,劉備也沒閑著。他先舉薦劉表的兒子劉琦為荊州牧,將荊州最關鍵的崗位控制在自己手中,極大地籠絡瞭荊州人心,增加自己的號召力。
接著,劉備征討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武陵太守金旋微有抵抗。劉備南征順利,主要是他以劉琦為荊州牧的效果(四郡本為劉琦傢的固有屬地),《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打鬥場面大多屬於虛構。
劉備南征四郡,除瞭開疆拓土,還收攏一批忠臣良將,比如黃忠。此時劉備的勢力已經逐漸壯大,並站穩腳跟。
不久之後,劉琦去世。此乃天賜良機,劉備眾多下屬的擁戴下,自封荊州牧,州治設於公安。劉琦的原班兵馬,順利地被劉備接管。如此一來,劉備的勢力已經延伸至江北,荊州的大部分地盤已到劉備之手。

劉備
實際占領還不夠,還要得到別人的承認。公元209年,劉備為瞭換取荊州牧的被認可,主動與孫權做瞭一次“交換”,他上表舉薦“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孫權投桃報李,馬上“以備領荊州牧”。他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由於:一、大傢是聯盟,即使有矛盾,也是次要的,表面的合作關系還是要維護的;二、在孫劉交易的過程中,曹操也起到“助攻”的作用。曹操雖敗,但不會輕易言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對南方依舊虎視眈眈,在那年接連不斷地對孫權用兵。面對曹操的進攻,孫權即使感受到劉備的威脅,也不敢輕易翻臉,否則就會腹背受敵。
劉備成瞭荊州牧,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展開組織機構建設,委任自己的官吏: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林、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資治通鑒》”
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兼蕩寇將軍,駐紮江北;以張飛為宜都太守兼征虜將軍;以趙雲為桂陽太守。
至此,荊州的大部分地區(長江以南四郡,外加南郡分置出的宜都郡,江夏郡部分地區)都在劉備的直接控制之下;曹操在荊州的勢力范圍僅僅局限於南陽附近地區;孫權控制南郡、江夏部分地區以及夷陵。因此,可以說劉備已經成瞭真正的荊州之主,也是赤壁之戰“暫時”的最大獲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