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韓趙魏都出自晉國,三傢分晉之後卻相愛相殺瞭百年!

韓趙魏都出自晉國,三傢分晉之後卻相愛相殺瞭百年!

時間:2020-01-05 13:39:4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韓趙魏三國之間的糾葛,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戰國七雄中,人們常常把韓國、趙國和魏國排在一起說,這並不是偶然的。韓、趙、魏三傢分晉揭開瞭戰國時代的序幕,韓、趙、魏先後滅亡又揭開瞭秦滅六國的序幕。實際上,戰國時代的人常常把韓、趙、魏合稱為三晉,三晉是一個具有時代特點的稱呼,也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稱呼。

三傢分晉

韓氏和魏氏出自姬姓,是姬姓諸侯的後裔;趙氏出自嬴姓,與秦國的先祖同源。兩周之際,天下大亂,韓氏、魏氏、趙氏的祖先效力晉國,憑借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姬萬得到瞭韓原的封邑,畢萬得到瞭魏的封邑,趙夙得到瞭耿的封邑,從此,姬萬以韓為氏,畢萬以魏為氏,韓、魏、趙三傢亦由此成為晉國的大夫,參與到晉國激烈的政治博弈中。

晉獻公是晉國歷史上第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削弱公族,加強君權;任用賢才,開疆拓土,為晉國的崛起打下基礎。然而,晉獻公也是一位十分任性、固執的君主,他寵愛驪姬,愛屋及烏,廢長立幼,使晉國的大夫們卷入瞭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魏萬的兒子魏犨和趙夙的兒子趙衰在這場戰爭中選擇瞭支持公子重耳,當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時,魏犨和趙衰也跟著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陪著公子重耳歷盡磨難,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國即位,成為晉文公後,魏犨和趙衰苦盡甘來,成瞭晉文公的重要功臣。

此時,晉國的公族勢力已經衰微,異姓公卿成瞭支持晉國國君統治的力量,除魏氏、趙氏外,狐氏、欒氏、先氏、胥氏、郤氏、荀氏等皆為顯赫的傢族,這些傢族在晉文公時期以國傢大事為重,在權力場上和睦相處,輔佐晉文公、晉襄公父子成就霸業。但是當晉襄公去世後,這些傢族開始以傢族利益為重,對最高權力展開瞭你死我活的鬥爭。

晉靈公時期,趙盾(趙衰之子)擊敗眾多競爭對手,成為晉國歷史上第一位使國君形同傀儡的權臣。趙盾執政長達二十一年,使趙傢的權勢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地步,同時,這也把趙傢推到瞭很多傢族的對立面。前583年,趙傢發生內訌,欒氏和郤氏趁機誣陷趙傢有罪,晉景公早就對趙傢產生猜忌,於是下令滅趙傢,奪趙傢封邑。

趙盾的影視劇形象

眼見趙氏就要步狐氏、先氏的後塵,從此在晉國的政治舞臺上消失。這時,韓厥(韓萬的玄孫)雪中送炭,認為趙衰、趙盾之功不可忘,建議晉景公不要使趙氏絕祀,晉景公采納韓厥之言,遂復立趙武(趙盾的孫子),把趙傢的封邑還給瞭趙武。趙武在韓厥的幫助下走向瞭復興傢族之路,韓厥則靠著個人忠厚的品行受到晉悼公的器重,成為韓氏傢族史上第一個擔任晉國執政官的人。也是在晉悼公時期,魏絳(魏萬的孫子)輔佐晉悼公稱霸中原有功,受到晉悼公的重用,魏氏傢族由此實現瞭崛起。至此,韓、趙、魏三傢都在晉國的政治舞臺上紮下瞭根。

晉悼公少年英才,雄才大略,比晉景公更懂得抑制異姓公卿的勢力,他在提拔韓氏、魏氏的同時,又扶植與晉國國君血緣關系更近的祁氏、羊舌氏,以壯大公族勢力。晉悼公死後,才能平庸的晉平公即位,異姓公卿的政治鬥爭又一次進入白熱化狀態。前552年,執政官士匄因傢族恩怨驅逐欒盈,兩年後,欒盈在齊國的幫助下偷襲晉國,差點取得成功,其後,欒盈遭到其他傢族的聯合進攻,慘遭滅族之禍。在進攻欒盈的軍隊中,趙武的士兵是其中一份子,因為,欒盈的爺爺欒書在31年前誣陷趙傢,是趙傢遭到滅族之禍的罪魁禍首,趙武進攻欒盈便是在為傢族復仇。

趙武為傢族復仇後,在前548年接任執政官,趙傢的權勢由此得到瞭恢復。不過,趙武一直沒有忘記韓厥的救助之恩,於是,他著力提拔韓厥的兒子韓起,以報答韓厥。趙武在前541年去世後,韓起順利接任執政官。韓起歷經晉平公、晉昭公、晉頃公三朝,在前514年滅掉祁氏和羊舌氏的傢族,徹底削弱瞭晉國公族的勢力。同年,韓起去世,魏舒(魏絳的兒子)接任執政官,魏舒聯合其他傢族瓜分瞭祁氏和羊舌氏的封邑。至此,晉國的政治舞臺上隻剩下魏、趙、韓、智、范、中行六傢。

趙武的影視劇形象

前497年,魏、趙、韓、智、范、中行六傢和平相處17年後,戰端再起。這次,魏、趙、韓、智四傢聯合進攻范、中行兩傢,雙方的戰爭持續七年之久,最終以范氏和中行氏的全面失敗而告終。前478年,智瑤接任趙鞅(趙武的孫子)執政,他飛揚跋扈,野心勃勃,在前458年聯合魏、趙、韓三傢瓜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邑後,又在前453年聯合魏、韓兩傢進攻趙傢,把趙無恤(趙鞅的兒子)圍困在晉陽,趙無恤在緊急時刻策反早已對智瑤不滿的韓虎(韓起的玄孫)、魏駒(魏舒的曾孫),聯合韓虎、魏駒反殺智瑤,瓜分智氏的封邑。至此,晉國的政治舞臺上隻剩下魏、趙、韓三傢。

在生活中,三角形結構是最穩定的,政治上亦是如此。魏、趙、韓三傢聯合執政後,晉國再也沒有爆發過內戰,他們靜靜地消化勝利的成果,把晉國所有的東西變成瞭自己的傢產。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冊封魏斯(魏駒的孫子)、趙籍(趙無恤的侄孫)、韓虔(韓虎的孫子)為諸侯,使魏斯、趙籍、韓虔由大夫變成國君。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廢掉晉靜公,名存實亡又茍延殘喘的晉國從此徹底消失。

三國爭霸

三傢分晉被視為戰國時代的開端,這標志著春秋時代“世卿世祿”的社會體制已然被歷史淘汰,而如何適應新的歷史環境,就成瞭戰國時代各國統治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想要解決新時代帶來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實行改革瞭,然而,改革會觸犯許多既得利益者,統治者如果得罪這些既得利益者,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故而,統治者對改革往往十分慎重,甚至避免改革。當然,這是在老牌國傢經常發生的事情,對新興國傢來說,既得利益者便是統治者,他們對改革的訴求反倒十分強烈。魏文侯,即魏斯,魏氏傢族史上第一個成為國君的人,首先對新形勢做出瞭反應。

魏文侯任用李悝為宰相,進行瞭戰國史上的第一次變法。李悝革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實行鼓勵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促進瞭魏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魏文侯還任用吳起改革軍事,建立專業的步兵——武卒。有瞭雄厚的財力和驍勇的戰士,魏文侯便能持續對外開疆拓土。不過,魏文侯沒有四面開戰,他聯合韓國和趙國,把秦國作為主動目標。前407年,魏文侯向趙烈侯借道,派大將樂羊滅亡瞭中山國。前389年,秦國出動五十萬大軍進攻魏國,魏文侯派大將吳起指揮五萬武卒反擊,吳起在陰晉大敗十倍於己的秦軍,使魏國牢牢控制住瞭河西之地。

魏文侯的影視劇形象

在魏文侯的治理下,魏國迅速實現瞭崛起。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野心勃勃,開始向東擴張,前386年,魏武侯利用趙國的內亂進攻邯鄲,被趙敬侯擊退。前383年,魏武侯再次進攻趙國,在兔臺擊敗趙軍。魏國和趙國的聯盟雖然出現瞭裂痕,但並不妨礙魏武侯在前376年和趙敬侯一起瓜分晉國最後的土地。

俗話說蒼蠅不叮沒有縫的雞蛋,趙國自趙無恤之後,頻繁發生內亂,究其源頭,就在於趙無恤改變瞭嫡子繼承制,改立侄為繼承人,開創瞭非嫡子可以繼承君位的先例。趙無恤的侄子趙獻侯繼位後,趙無恤的弟弟趙桓子廢掉趙獻侯,自立為傢主。趙桓子死後,趙獻侯復位。趙獻侯死後,其子趙烈侯(即趙籍)繼位。趙烈侯死後,其弟趙武公奪位。趙武公死後,趙烈侯的兒子趙敬侯繼位,趙武公的兒子不甘心失去君位,便發動叛亂,叛亂失敗後,他又勾結魏武侯進攻邯鄲。前375年,趙敬侯死後,其子趙成侯繼位,趙國再次爆發內亂,這次發動叛亂的人是趙成侯的弟弟,當然,趙成侯是最後的勝利者。總之,趙國的發展伴隨著頻繁的內亂。

同一時期,韓國的發展穩步向前。韓景侯,即韓虔去世後,其子韓烈侯、孫韓文侯、重孫韓文侯、玄孫韓哀侯相繼繼位,四位國君與周邊國傢不斷作戰,使韓國的實力不斷增長。前376年,韓哀侯和魏武侯、趙敬侯一起瓜分晉國瞭的土地。前375年,韓哀侯又滅亡瞭鄭國,並把都城遷到新鄭。前371年,韓哀侯被刺殺,其子韓懿侯繼位。

魏武侯的東進政策激化瞭魏國與趙國、韓國的矛盾,削弱瞭魏國對中山國的統治。前380年,中山國脫離魏國的統治,成功復國,魏國的疆土從此開始縮水。

與父親魏文侯相比,魏武侯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他聽信讒言,逼走瞭勞苦功高的吳起。吳起離開魏國後,來到楚國,仿效李悝變法,使楚國迅速實現崛起。楚國的崛起無疑對魏國的南境造成瞭威脅。實際上,魏武侯早在前385年就已經為自己樹立瞭一個強大的敵人,這個人名叫嬴連,也就是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秦獻公在魏國流亡三十一年,親眼見證瞭魏國通過變法實現強大的過程,前385年,魏武侯扶植秦獻公成為秦國國君,秦獻公一回國就實行旨在強大秦國的改革,使秦國走向瞭變法圖強的道路。於是乎,魏武侯使魏國四面樹敵,魏國曾經獨霸中原的局面再也難以維持。

吳起的影視劇形象

前371年,魏武侯去世,其子魏惠王繼位。魏惠王繼位前就和自己的弟弟魏緩存在競爭關系,關系十分緊張,魏惠王繼位後,魏緩發動叛亂,對哥哥的地位發起瞭挑戰。趙成侯和韓懿侯趁機聯合進攻魏國,魏惠王寡不敵眾,被圍困在濁澤,正當魏惠王生死攸關之際,趙成侯和韓懿侯對魏國的處理發生瞭爭執:趙成侯主張扶植魏緩為王;韓懿侯主張瓜分魏國的土地。趙成侯和韓懿侯各執己見,無法統一,遂各自撤兵,魏惠王轉危為安。隨後,魏惠王擊敗魏緩,鞏固瞭自己的君位。

前361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從此把中原作為魏國的發展重心。前353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孫臏救援趙國,田忌、孫臏在桂陵大敗龐涓。前341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進攻韓國,韓國亦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復派田忌、孫臏救援韓國,田忌、孫臏在馬陵大敗魏軍,殺死龐涓。前341年,秦孝公抓住魏惠王在東部戰場慘敗的時機,派公孫鞅進攻河東,公孫鞅使詐活捉魏卬,又大敗魏軍,魏惠王為緩解危局,被迫把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

魏惠王在桂陵、馬陵、河東三戰皆敗,而孫臏、公孫鞅(即商鞅)都曾為魏惠王效力,卻不被魏惠王重用,甚至還遭到魏惠王的迫害。魏惠王像父親那樣,把人才送給瞭敵國,成就瞭秦國和齊國的崛起,使魏國的霸業再也無法維持。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其子魏襄王即位。魏襄王即位後,魏國的地位進一步降低。

前359年,韓懿侯去世,其子韓昭侯繼位。韓昭侯在前351年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申不害實行變法十餘年,使韓國實現瞭崛起。前333年,韓昭侯去世,其子韓宣惠王繼位。

前350年,趙成侯去世,其子趙肅侯繼位。趙肅侯在前347年平定趙范的叛亂後,與魏國、齊國長期作戰,互有勝負。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武靈王繼位。趙武靈王在前307年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並在前296年滅掉中山國,亦使趙國實現瞭崛起。不幸的是,趙武靈王在前295年便死於非命。趙武靈王早年立長子趙章為太子,後來又改立少子趙何為太子,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給趙何,趙何即為趙惠文王。前295年,趙章發動叛變,旋即被擁護趙惠文王的大臣平定,趙章失敗後,向趙武靈王尋求庇護,擁護趙惠文王的大臣隨後圍住趙武靈王的宮殿,殺死趙章,餓死趙武靈王,鞏固瞭趙惠文王的地位。

趙武靈王的影視劇形象

自魏惠王、韓宣惠王、趙武靈王以降,魏、趙、韓三國的君主開始稱王,取得瞭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地位,而群雄爭霸也進入瞭更激烈更冷血的時期。

秦滅三晉

三晉聯盟的瓦解為秦國的東進鋪平瞭道路。此時,商鞅變法已經使秦國走向瞭強大。為防禦共同的敵人,魏國、趙國、韓國雖爭霸不休,卻也能在某些時候聯合起來,一起討伐秦國,遏制秦國的東進。前318年,魏、趙、韓聯合楚、燕討伐秦國,結果被秦軍擊敗,秦國第二年便展開反攻,在修魚大敗韓、趙聯軍,取得斬首八萬的戰果。前298年,魏、韓聯合楚再次討伐秦國,這次,三國聯軍取得勝利,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歸還魏國和韓國的土地,如願遏制住瞭秦國的攻勢。

前293年,魏國和韓國聯合進攻秦國,秦將白起以少勝多,在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此後,白起就像一股颶風那樣,率領秦軍橫掃魏國、韓國和趙國,極大削弱瞭魏國、韓國和趙國的實力。前273年,白起在華陽大敗魏、趙聯軍,斬首十三萬。前262年,白起歷經連續三年的戰鬥後把韓國的土地分割為南、北兩部。前260年,秦國和趙國為爭奪韓國北部的上黨地區,在長平爆發決戰,最終,趙國戰敗,四十多萬趙軍被白起坑殺。前258年,秦國趁勝派軍隊進攻邯鄲,趙國一邊頑強抵抗,一邊尋找援助。魏國、楚國發兵援助趙國,擊退秦國的進攻,趙國遂得轉危為安。

白起的影視劇形象

這一時期,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各自招徠賓客,以輔佐國君治理國傢,皆名揚天下,這便是“戰國四公子”。前270年,受平原君提拔的趙奢在閼與大敗秦軍,威震秦國。前260年,接替老將廉頗指揮趙軍在長平作戰的趙括即為趙奢之子,趙括的軍事才能不及其父,最終不敵白起,戰死沙場。

前258年,信陵君和春申君在救援邯鄲的行動中親自領兵和秦軍作戰,立功最大。前247年,信陵君率領諸侯聯軍討伐秦國,大敗秦將蒙驁,並趁勝追擊至函谷關,對秦國威懾一番後撤軍。前241年,春申君亦率領諸侯聯軍討伐秦國,諸侯聯軍起初獲勝,但在函谷關被秦軍擊敗,從此,山東六國再也沒有組織過諸侯聯軍對抗實力強大的秦國。

魏國、趙國、韓國在和秦國的戰爭中勝少敗多,國力日衰,秦國東進再也無法阻擋。前230年,秦軍攻占新鄭,俘虜韓國末代國君韓安,滅亡瞭韓國。前228年,秦軍攻占邯鄲,俘虜趙國末代國君趙遷,滅亡瞭趙國。前225年,秦軍攻占大梁,俘虜魏國末代國君魏假,滅亡瞭魏國。至此,三晉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不斷相愛相殺中,一起走向瞭滅亡。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