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奪權時老皇帝的大臣們肯定不答應 趙光義奪權為何無人找出來反對
還不知道:趙光義奪皇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一般來說,古代的傳位方式都是“父死子繼”,很少有“兄終弟及”的情況。如果老皇帝死瞭,老皇帝的兄弟想要依仗權勢奪取皇位,老皇帝的大臣們都是不會答應的。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皇太極死後,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想繼位。結果,皇太極的舊臣們都不答應。他們說,皇位隻能傳給皇帝的兒子,不可能傳兄弟,所以要誓死守衛。為此,他們不惜和多爾袞拼個魚死網破。而多爾袞最終也不得不讓步,把皇太極的兒子福臨扶起來當皇帝。雖說那時候福臨隻有9歲,實際軍政大權依然掌握在多爾袞手裡,但好歹多爾袞不敢隨便稱帝。
不過,歷史上也有老皇帝去世,其兄弟奪老皇帝兒子的皇位,而大臣們一言不發的情況。這事發生在宋朝時候的趙匡胤、趙光義身上。

(趙匡胤)
那麼,趙匡胤去世,趙光義作為兄弟奪位,為什麼大臣們沒有一個站出來表達不同的意見呢?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都是趙匡胤自己造成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趙匡胤極大地削弱瞭大臣們的權力,讓大臣們沒有能力站出來說話。
當年皇太極的部下鰲拜們,之所以敢於和多爾袞抗爭,最主要的原因,是鰲拜們手下有兵,他們掌握著軍隊。如果當時多爾袞硬上,不聽鰲拜們的意見,鰲拜們就會舉兵攻打多爾袞。多爾袞兄弟隻是掌控瞭正白旗和鑲白旗。憑借他們的實力,是無法和鰲拜等大臣掌握的軍隊抗衡的。所以多爾袞才不得不讓步。
但是趙匡胤上臺後,害怕大臣們權力太大,做瞭一個“杯酒釋兵權”的舉動。這個舉動,隻能讓趙匡胤那些忠心耿耿的義社兄弟們,隻能在傢裡當富傢翁。手裡沒有兵,他們想和趙光義抗衡,也辦不到啊。
而文臣們呢?也都不怎麼親附趙匡胤。一是因為趙匡胤隻喜歡趙普,二是趙匡胤的文臣們很多都是後周的舊臣,三是趙匡胤不大能籠絡人心,反而是趙光義比較能籠絡人心。

(杯酒釋兵權)
有一次,趙匡胤看見趙光義在大街上走,身邊前呼後擁一大群人。他當時就感嘆說:“好一條軟繡天街!”由此可見,趙光義多麼會籠絡人心。
總之,趙匡胤實際上在最後階段,並沒有非常忠心的大臣。因此趙光義想奪權,誰會幫趙匡胤的忙呢?
其二,趙匡胤沒有給自己的兒子們權威,反而給瞭趙光義權威。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一直在培養趙光義。給瞭他非常高的權利和地位。不但封他為晉王,而且還讓他京兆尹,朝廷排位上,也把他排在眾臣之首。朝中的大事小事,趙匡胤都會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商量。
而他的兒子們呢?則基本上沒有給他們什麼封賞。
一般來說,皇帝的兒子肯定都是天然的王。但是,趙匡胤卻沒有給他任何兒子封王,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現象。而且,那時候他最大的那個兒子都滿20瞭,也沒獲得重用鍛煉。
所有這些做法,都讓大臣們產生一種感覺,似乎趙匡胤就是要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不是傳給他的兒子們的。

(趙光義)
史料記載,趙匡胤去世後,宋皇後讓太監王繼恩去把趙德芳喊來繼位。但是王繼恩出去以後卻想,趙匡胤平常都在培養趙光義,要繼位,也隻可能是趙光義繼位,怎麼可能讓趙德芳繼位呢?所以他擅作主張,去把趙光義喊來瞭。
後世有些專傢認為,這個王繼恩是趙光義安插在趙匡胤身邊的臥底。不過這隻是一種猜測,也有可能王繼恩並不是什麼臥底,而是趙匡胤的做法,確實讓所有的人都產生瞭這樣一種感覺。
當然瞭,也不能說,沒有人支持趙匡胤的兒子們。趙光義當瞭皇帝以後,發動瞭對遼國的戰爭。但是那場戰爭打敗瞭。打敗以後,趙光義路往南狂奔,跑得不見瞭蹤影。這時候,眾大臣以為趙光義已經遭遇瞭不測。於是大傢商量著,把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扶起來當皇帝。但是還沒來得及實施,又尋到趙光義瞭。因此,這件事最後也就不瞭瞭之。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大臣們其實還是傾向於趙匡胤的兒子們的。畢竟當時作為皇帝的趙光義如果去世瞭,大臣們本來應該扶立趙光義的兒子,而不是趙匡胤的兒子。他們最終扶持瞭趙匡胤的兒子,這也說明,他們心中是比較支持趙匡胤兒子們的。
隻不過他們隻是淺嘗輒止,態度並不那麼堅決而已。
(參考資料:《宋史》《宋太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