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造反最難的王朝 三百年裡無一人能造反成功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造反王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總結瞭封建王朝存亡的規律,我國封建王朝存在瞭兩千多年,出現瞭十幾個朝代,但沒有一個朝代擺脫這個魔咒。
秦始皇滅掉六國,建立瞭大一統帝國,但隨後他的兒子秦二世的暴政,又讓天下四分五裂,使秦朝走向瞭滅亡,之後的王朝都延續瞭這個規律,開國皇帝打天下和統一天下,而他打下的天下又會在子孫手中敗亡。

王朝敗亡的原因無外乎有兩種,內部敗亡和外部敗亡。
內部敗亡是指朝廷實行的政策不得人心,百姓起義推翻瞭王朝,如秦朝和隋朝就是被農民起義所推翻的。也有的是皇帝被權臣架空,順勢奪瞭皇位的,如大宋的趙匡胤、隋朝的隋文帝就是典型的權臣奪權。
外部敗亡是指王朝在衰落和內亂之際,被外敵乘虛而入所滅的,如北宋和南明就是滅在瞭外敵手中。

封建社會,皇帝和貴族為瞭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會被百姓實行高壓政策,如實行重賦稅,勞役百姓等,同時官吏又腐敗不堪,搜刮和欺壓百姓,這會百姓不堪重負,最後鋌而走險,奮起反抗,所以說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會出現農民起義的情況,如果是小范圍內的農民起義,單個的農民起義,朝廷很快會鎮壓下去,但如果全國各地都發生農民起義,王朝很可能會在這股浪潮中走向滅亡。
農民起義導致瞭很多王朝的覆滅,但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很難造反成功,因為它存在瞭三百多年時間,爆發瞭數百起農民起義,但卻一次也沒有成功過,這個王朝就是大宋。大宋的兩個王朝都被外敵所滅,北宋被後金所滅,南宋被蒙古所滅,但內部的力量從來沒有對大宋朝廷的統治造成過實質威脅。

宋朝之所以難以造反成功,與它自身實行的政策有很大關系,宋朝是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的,他原本隻是周世宗柴榮手下的一員武將,但在柴榮死後,他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禁軍,奪瞭柴榮兒子柴宗訓的皇位,建立瞭宋朝。
趙匡胤當上皇帝後,他不想陳橋兵變之事再在自己和子孫身上發生,所以上演瞭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奪瞭武將的兵權。同時,趙匡胤不想讓以往王朝覆滅的情況再發生在他建立的大宋身上,所以聽從北宋名臣趙普的建議,實行瞭重文輕武的政策,同時也在此基礎上形成瞭重文輕武的社會文化氛圍。

首先,宋朝實行的是文臣治軍的政策,軍隊由文官管理,朝廷為瞭避免文臣在地方做大,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所以采用的是輪換制度,讓他們在一個地方做一段時間官後,會將他們調往另一個地方為官,這樣文官就無法在一個地方深耕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同時,文官打仗能力弱,對朝廷的威脅也比較有限。
其次,宋朝實行的是將兵分離制度,古代的造反大多是掌握軍隊的將領造反,如隋文帝、李淵等,都是手握重兵的將領和軍閥,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也是武將造反,所以為瞭避免武將造反之事再次發生,宋朝剝奪瞭武將的兵權,讓文官代替武將掌軍,到戰爭時期才讓武將領兵作戰,同時還會派文官監督武將。

這樣就形成瞭將兵分離的現象,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武將領導,就是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大的戰鬥力,而武將手中沒有兵權,也是孤傢寡人一個,對朝廷造不成任何威脅。將領沒有兵權,就無法形成強大的藩鎮勢力和割據勢力,自然不會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
還有,宋朝形成瞭重文輕武的文化,使得他們的當權者多為文人,文臣中出現瞭很多奸佞之臣,如蔡京等,他們在搜刮百姓錢財等方面厲害,但不會過於殘暴暴虐,隨意屠殺百姓,這與董卓這類人神共憤的暴虐的武將有很大不同,所以他們引起的百姓的憎恨較少,自然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造反行為。

宋朝雖然出現瞭方臘起義、宋江起義等數百起農民起義,但規模都比較小,也沒有得到其他地方的響應,自然難以對大宋朝廷造成致命威脅。
宋朝的經濟文化比較繁榮,百姓生活相對富足,由於生活有保障,所以百姓也不願鋌而走險,起兵造反。但宋朝這種重文輕武的政策,也給他們帶來瞭不少禍患,就是導致宋朝的軍隊力戰鬥力很弱,經常被周邊國傢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