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熊為什麼必須死?孝莊是怎麼替吳應熊求情的?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吳應熊為什麼必須死?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電視劇巜康熙王朝》中有一幕,康熙殺瞭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就連太皇太後孝莊求情也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

康熙殺吳應熊的原因
在《康熙王朝》中,吳應熊想殺死康熙和孝莊來制造混亂,來呼應自己老爹吳三桂的造反,事敗後被康熙投入大獄,後來被處以絞刑。
而在雲南那邊,吳三桂也開始起兵造反,這父子倆泡制的刺殺和造反,都是殺頭誅九族的大罪,吳應熊就算有九條命,也是必死無疑瞭。
而且清朝對平西王一直都有暗中提防。吳應熊好好的不呆在雲南做他的平西王世子,而跑到京城皇宮中行刺,都是拜他老爹吳三桂所賜。
都說時勢造英雄,但吳三桂最後能成為一方梟雄,卻是時勢逼出來的,這得從明末崇禎時說起。

吳應熊
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大同、真定,兵鋒真指京城。明帝崇禎氣急敗壞之下,連忙征詔全國軍隊回京師勤王,其中就包括遼東總兵吳三桂。
到瞭三月二十二日,已行軍至山海關一帶的吳三桂,驚聞京城已被李自城攻破,李自成已建立瞭‘大順政權’,崇禎自縊於煤山,回京勤王已暫時失去瞭意義。
“三月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巜明史·流寇》載。
李自成把吳三桂老父吳襄及傢屬作為要挾,曾幾次招降吳三桂,但吳三掛一直猶豫不決,李自成一怒之下把吳傢三十餘口已全部殺死(也有傳聞說愛妾陳圓圓也被擄,待考證),吳三掛自此便斷瞭投降李自成的念頭,轉而致信向虎視眈眈的清朝求助,借清兵入關來達到共殲李賊的目的,來報傢破人亡的大仇。
時間來到1644年四月,吳王桂聯合清軍於一片石戰役中大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李自成被迫向西逃竄。

李自成
‘一片石戰役’標志著清朝終於成功入主中原。但清朝此時根基未穩,八旗軍隊雖是精銳,但數量以及財力方面還比較溥弱的。
另一方面,西逃跑路的李自成、四川張獻忠餘部、南方的‘南明’小朝廷,始終是清朝統一全國的絆腳石。
再加上手握重兵的吳三桂,這位爺在清軍入關後一直與明朝殘餘勢力,南京的‘福王政權’暖昧不清。這麼多因素加在一起,稍有不慎,就可以讓好不容易才得以入主中原的清朝陰溝裡翻船。
在這樣的因素背景下,清朝急需快速穩固政權,就必須要平定局勢。而重用吳三桂去平亂,讓他徹底為己所用,既可以達到平亂的目的,也絕瞭他可能存在的反心。
接下來從1651到1661十年間,吳三桂先後平定瞭四川張獻忠餘部、南明‘永歷政權’,還殺到緬甸擒殺瞭桂王朱由榔 ,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瞭汗馬功勞,吳三桂也因此晉封為平西親王鎮守雲南,成為瞭地位獨特實力雄厚的一位藩王。
清朝得以統一全國,吳三桂勢力得以達到巔峰,看起來是雙贏的局面。
但吳三桂始終是明朝舊臣,而且從當初引清軍入關時清朝就明白,吳三桂始終是一個善於抓住機會鉆營的投機份子,並沒有什麼忠心可言。
所以清朝一直對吳三桂是有防范操作的。
1653年多爾袞為媒,將皇太極的皇十四女和碩公主下嫁給吳三桂兒子吳應熊,封他為‘和碩額駙’,但條件是吳應熊必須長留在北京,挾制吳三桂。

康熙
由此可見,吳應熊就是清朝和吳三桂互相挾制的政治犧牲品。
而康熙是一位比較有能力的帝王,他知道吳三桂野心不小,撤不撒藩吳三桂都會反叛的,時間上的差別而已,還不如先發制於人占得先機。
1673年,康熙決定削藩,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作為回應,作為人質的於1674年被康熙誅殺。這就康熙殺吳應熊的前因後果。
而孝莊作為太皇太後,一直都得到康熙的尊敬,為吳應熊求情為什麼沒有效果呢?
謀反威脅到皇權,吳應熊必死無疑
在《康熙王朝》中,吳三桂造反,吳應熊夜襲皇宮刺殺孝莊失敗被擒拿,刺殺孝莊是為瞭配合響應父親,如果能連康熙也刺殺成功,朝廷必定會大亂,這樣就可以為吳三桂爭取更大的勝算瞭。

吳三桂
吳應熊作為一名政治質子、籌碼,娶瞭和碩公主後,婚後生活得挺美滿,已沒造反之心,但父親吳三桂那邊既然已經起兵造反,無論吳應熊是不是刺雜孝莊,吳應熊都會被株連死路一條瞭,橫豎都是死,倒不如試著刺殺一下,萬一成功,那對吳三桂的幫助就太大瞭。這也是吳應熊刺殺孝莊的主要原因。
吳英雄被擒拿的時候,孝莊對他說瞭一句話:“你有罪,但沒有錯”。
其實這句話也不是孝莊替吳應熊求情,‘你有罪’這句話就為這件事下瞭定論,沒有錯又能怎麼樣呢?因為就算孝莊真的為吳應熊求情,無論哪個朝代,對於謀反威脅皇權的大罪,皇帝都是零容忍的,所以,吳應熊必死無疑。
吳三桂是大清功臣,同時也是大明國賊,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當有一天吳三桂企圖想回頭扭轉這種事實,想當一個匡復明朝英雄的時候,因為此時清朝根基已穩,那就不像原來像做清朝功臣那麼容易瞭,必須得堵上自己全傢人的性命。吳應熊作為吳三桂的兒子,被康熙殺掉也是再正常不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