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和宋朝同處一時期,為什麼西夏皇帝的畫像比宋朝的真實?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西夏皇帝畫像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哦~
中國古代史學構架主要是基於二十四史,隻有二十四史中的東西才是權威的,司馬遷《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就是司馬遷喝多瞭在《史記》裡面亂寫瞭幾句,也被奉為真理。
由於二十四史中,沒有西夏史的存在,導致人們對西夏的瞭解都是從《宋史》《遼史》《金史》三史得來的。
因為中國修史是後世替前朝修史,元朝時期蒙古丞相脫脫修瞭《遼史》《金史》《宋史》三史,卻唯獨沒有替西夏修史,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與蒙古對西夏的打壓政策有關吧!
成吉思汗一生征伐無數,唯獨攻打西夏,屢次無法滅亡,最後也死在滅西夏的路上,後來蒙古打下西夏都城中興府後開始屠城,此後西夏就徹底消亡瞭,關於西夏人後來去瞭哪裡,也就成瞭謎。
由於西夏位置本來就偏遠,不屬於中原地區,而古代中國“華夷”之間又缺乏溝通,這就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對西夏缺乏瞭解,可能將其當作在西北地區存在的短暫的政權來看待。
一直到清末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甘肅寧夏地區出土大量西夏文物,一時掀起一股西夏熱。

畢竟,相當於一般的西北少數民族政權來說,西夏並非短暫存在的政權,從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開始到1227年滅亡,西夏政權與當時東部的遼、金、宋並立,傳承十帝,享國祚189年。
西夏的民族主體是黨項人,如果從公元881年唐朝時期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
唐朝滅亡後,在五代十國時期,西夏得到長足的發展,到宋代時期,已經形成一個能夠與中原王朝對抗的政權。宋朝與遼朝都相繼想要殲滅這個政權,最終都被西夏打敗。
在北宋時期,西夏與遼朝、北宋政權三足鼎立,而到瞭南宋時期,西夏依然取得與金朝、南宋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政權,但是在清末之前,我國卻對其知之甚少。
一直到20世紀初,俄國探險傢科茲洛夫在黑水城裡面發現大量西夏文獻,才真正揭開西夏的面紗。

當然,這批極具價值文獻,被俄國掠奪之後,到現在也沒能完全整理出來,大量有關黑水城文獻的資料,俄羅斯至今也沒有破譯。
前面說瞭這麼多,實際上就是幫助大傢瞭解西夏這個政權,更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政權。
在現在寧夏博物館中,展出的西夏皇帝畫像給人的感覺十分逼真,讓我們不解的是,同時期的宋代帝王像卻十分模糊?難道是宋代的繪畫技術不如西夏?
首先,目前西夏帝王的畫像,大部分都是現代人所畫
寧夏博物館中的很多西夏帝王照片,嚴格意義上來說,並非古代西夏人所畫,而是現在人所畫。
前面我們說過瞭,由於對西夏資料的缺乏,很多東西都是推測的,關於西夏人的服飾還需要更多的史料才能夠呈現。

即使是保存在俄羅斯的文獻中,也大多以佛教畫像為主,並未有很多西夏人的畫像。
當然,我們也不能等到更多的西夏史料出來,我們采取還原他,在有新的資料出土前,利用科學技術還原當時的情況,給現在人更直觀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傳播歷史方式。
比如直到先秦時期並沒有留下多少畫,那麼,我們就對那些遠古的朝代沒有任何畫面想象瞭?
所以,用現代畫傢的畫來對比宋朝時期的畫像,自然是很清晰的。
其次,西夏是西北遊牧政權,在繪畫上比較註重寫實
我們看到的畫多是現在畫傢所畫,但是即使是在黑水城出土的畫像來看,也比宋朝的清晰,這就與西夏人的繪畫風格有關瞭。
盡管關於黨項人的來源還存在疑問,但是通過目前資料的解讀,黨項人的祖先應該是來自青藏高原的青海湖附近,後來吐蕃人崛起,將其驅逐出青藏高原,來到河西走廊的這部分人最後形成瞭黨項族。

在文化上,黨項族雖然接受瞭唐文化的影響,但是從其信仰佛教的情況來看,還是有很多青藏高原的影子,在俄國人掠奪走的西夏文獻中,就包括大量的唐卡。
唐卡是一種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的特色繪畫,一般的唐卡都用筆細膩,線條精細,色彩飽滿,其繪畫風格就是工筆彩繪,崇尚寫實。
最後,宋朝繪畫本身流行“寫意”,在畫帝王的時候更失真
相對於西夏民族務實的“工筆畫”,宋朝時期卻流行“寫意畫”。
宋代流行“寫意畫”與宋代高速發展的文化氛圍息息相關,宋朝以文立國,文化在宋代得到快速發展,寫意畫也是有文化的一種發展。

所謂寫意,並非紀實,而是用簡單的筆法,抽象的描繪景物,能夠體現景物的神韻,理論上就是: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
給人看起來有一種雲裡來霧裡去的感覺,反正就是一句,畫的好!
在這樣的畫風的影響下,畫皇帝的繪畫自然要模糊許多。
當然,中國皇帝本身就充滿瞭神秘色彩,關於皇帝的畫像,必須要畫的高大上,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朱元璋的“鞋拔子臉”畫像就引發爭議,朱元璋的畫像歷來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官方版本的高富帥,一個是民間版本的大鞋拔子臉,具體哪個為真,還真就說不準,有野史中說,給朱元璋畫畫像,畫的比較像的都被殺瞭。

可以說,為瞭滿足皇帝的虛榮心,自然是要畫的美觀一點,虛無縹緲一點,一來二去,帝王華夏就越來越虛瞭。
其實不要說宋代帝王畫像不清晰,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即使是清朝時期的帝王華夏,寫實畫法已經很成熟的情況下,依然是“看不起”,直到有瞭相機,我們才看到真正的皇帝長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