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果不滅亡會一直緊閉國門嗎?明朝的大門為何沒被西方打開?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明朝的大門為何沒被西方打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明朝和清朝都有“洋務運動”甚至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可以被稱為“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從服裝入手,用以和“古老的思想”說“再見”。思想越成功,在學習他人的時候阻力越大。
明朝的大門和清朝一樣都是“閉關”的
明朝人相對清朝人有一點比較好,就是當時的學習能力、向對手學習的意識還有些,對外來事物的排斥性不是特別強烈,但這些也有有原因的。
比如第一次時期的朱棣,作為篡位皇帝、作為面對蒙古勢力進攻的前線皇帝,朱棣對於軍事技術的學習並不排斥。通過“交趾之役”學習火器技術。

朱元璋奠定明朝基因
1407年,大明與交趾(請註意交趾並非今天的越南而是越南的中北部)交惡,最終10個月滅亡交趾政權。在戰爭中,名將張輔向駐地匯報瞭交趾的火器發展。由此,朱棣在1410年設置瞭神機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火器專業部隊。
比如第二次時期的嘉靖,作為藩王做皇帝,他本身對自己帝位、權力的旁落的擔心是非常重的。因此,面對競爭的時候,嘉靖心理雖然也排斥,但為瞭更重要的帝位、皇權則一如反顧地學習。
早在寧王造反前,葡萄牙的火炮就通過“外貿”進入我國,國人就開始對這種後裝滑膛加農炮進行研究、仿制。到瞭嘉靖二年(1523年)開始正式仿制。根據佛郎機明軍又對鳥銃也進行改良,形成鉛錫銃。它們主要用於防范蒙古騎兵。

但是到瞭第三次學習的萬歷末期到崇禎時期,則因為自身各種復雜問題,在反對引入、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文臣反對下,第三次學習失敗瞭。紅夷大炮正式出現,也拉開瞭中國晚明時期最有名的科學傢、大臣、天主教教徒徐光啟引入葡萄牙火炮並且編練葡萄牙雇傭軍解救大明的故事。
明朝的大門沒有被打開隻是因為歷史原因和外敵自身因素
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中,第一次軍事技術的落後與第二次和第三次本質上完全不同。第一次軍事技術落後,屬於“同在中華科技圈”的落後,交趾的軍事科技並不先進,隻是一種改進,針對交趾地區多山的山地作戰的軍事改進。本質上還是宋元時期,我國軍事技術為基礎。
第二次和第三次則完全是不同。

我方是完全學習西方。但因為我們的基礎比較雄厚,西方並沒有“劃時代”的超越我們,我們在某些方面仍然繼續遠超西方。例如在防沉、防顛簸方面的技術比歐洲列強更高一些。“水密隔離艙技術”、積水艙與密閉艙通過底板上的小孔引入和流出海水的設計等都比較合理,這些技術直到18世紀歐洲才有所設計。
上述設計我們在4世紀時就已經出現瞭。
同時,西方科技隻是在18世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來後,才徹底比中國先進,代表是什麼?瓦特蒸汽機的發明,蒸汽機的發明徹底帶動瞭比當時中國就已經先進的紡織機。那個時候起,西方科技劃時代的超越東方。以前的西方殖民無論在規模上、程度上對中國、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等其實都沒有產生實質性的超越。
特別是中國,因為中國地理位置在古代文明國傢中屬於比較安全的地區,西方傳統科技無法讓他們大規模地進攻我們。所以,小規模的進攻使我們失去瞭對抗的動力。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傢其實都是一種“襲擾”,對政權沒有實質性的顛覆。

被動性學習不會真心學到東西,我們隻是幸運而已
綜上所述,我們對外部的入侵采用的是一種“被動應對的方式”。當敵人對我們的威脅不大時,我們就會繼續躺在“天朝上國”的思維中過活。由此,“紅夷大炮”的學習就是完全失敗,在這種失敗中,明朝滅亡瞭。南明甚至以改信天主教尋求葡萄牙救援、甚至向日本尋求派兵,那麼,這背後同樣是為瞭自己的天下、自己一姓天下引狼入室。
因為在1785年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才出現,因此英國在中國綜合實力下,他就隻能敢在1840年代才去進攻中國。
在1540年代,他們想來都來不瞭。1640年代,當時的科技還沒有發展到:能夠打敗東方傳統科技積淀的能力。西方的船和武器還不能絕對超越傳統智慧對武器不足的彌補。

說白瞭,就是通過傳統智慧、加上對西方武器的仿制、聯合傳統的科技成果,我們的科技尚能應對西方的科技。但是當蒸汽機發明後,當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後,我們的傳統智慧就不靈瞭。
當然,1840年代和1940年代、2040年都是完全不同的。
1840年代,清廷的失敗不是軍事的失敗,而是治國理念的失敗。當時海上失敗瞭,但傳統的路上戰爭,如果應對得當或者抵抗意志堅決的話,完全可以打敗英國。
但問題是,清朝的思想過於固化、僵化,對外學習的思想並沒有因此出現。當然,魏源的“以夷制夷”思想雖然出現瞭,但基本上對統治階層沒有觸動。隻是讓當時的少數知識精英有所觸動。

真正讓他們認真學習西方科技的則是太平天國運動。為瞭保住江山,清朝的統治階層才不得不開始瞭“洋務運動”。明朝則是沒等打開,就被清朝滅亡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