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原之戰的形勢怎麼樣?李世民是怎麼一步步瓦解敵軍的?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淺水原之戰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淺水原之戰,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的又一天才傑作。
此戰中,雙方都展現出瞭傑出的軍事素養。
最終,李世民一戰定隴西,奉獻瞭又一經典戰例。
雄心勃勃的薛舉
一路順風順水殺入長安後,李淵發現西邊有一個同樣雄心勃勃的鄰居——薛舉。
薛舉起事後,迅速控制瞭整個隴西,兵力發展到瞭30萬,稱帝!
薛舉稱帝有底氣:隴西地區民風彪悍,又是產馬之地,天然就擁有超強的軍事力量!
帝王就有個帝王的樣子!薛舉開始瞭四處擴張!
薛舉遣將進攻涼州李軌,甚至攻略劍閣,對巴蜀地區虎視眈眈!
對於剛進入關中的李淵,薛舉當然也容不下!
11月,李淵進入長安,12月,薛舉就派兵攻打扶鳳,圖取關中!
李世民出兵,一頓狠揍,大敗薛舉,殺敵萬餘,一路追擊到瞭隴坻,氣勢如虹!

扶鳳方向的爭奪告以段落後,涇水方向成為雙方下階段爭戰的焦點
不過,李淵當時也是在關中還沒站穩腳跟,不宜讓大軍深入隴西進行追擊,召回瞭李世民大軍。
薛舉劫後餘生!
看來,大傢都還沒足夠的實力一舉吃掉對手!
於是,雙方各自調整,開始瞭下一波的博弈。
短暫的調整期
扶鳳之戰後,雙方進入瞭一段調整期。
薛舉:外交戰!
薛舉意識到光靠自己幹不過李淵,他與朔方的梁師都結盟,並積極與突厥結盟,準備一起幹李淵!
李淵冷笑瞭一聲,梁師都你想要的話就拿去吧!突厥可是我老朋友!
一番外交戰後,薛舉和梁師都結盟,突厥沒有來參和。
李淵:積極進取,迅速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
當時,中原、河北、江淮地區打成瞭一鍋粥。
但是,關中、巴蜀地區比較空虛。
李淵既有一支強軍,自己又是八柱國級別的政治地位,自然不會放過這份良機。
李淵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手段與軍事手段相結合,迅速平定瞭關中大部分地區和巴蜀一帶,發展成為天下勢力最大的武裝集團。

李淵集團迅速控制瞭潼關、武關等要地,並占據瞭巴蜀,成為天下勢力最大的武裝集團。
李建成、李世民一度到達洛陽附近。當時,洛陽城內反王世充的勢力表示願意裡應外合。
但是,李淵腦子清楚:薛舉還在後面,這麼早介入王世充、李密的大戰不劃算,於是,李淵暫時放棄瞭這個機會!
調整期結束瞭。
薛舉得到瞭盟友梁師都,李淵成瞭天下最大的勢力。
現在,該開打瞭!
第一次淺水原之戰
薛舉先動手。
618年6月,為瞭慶祝唐朝建立,薛舉發兵來打涇州。
來而不往非禮也,李世民率軍來援,雙方在高摭遭遇。(唐太宗後來為瞭悼念陣亡將士,曾令人在當時的高摭城西修昭仁寺。因此,高摭的地理位置不應有爭議)

淺水原。
太宗又率眾擊之,軍次高摭城,度其糧少,意在速戰,乃命深溝堅壘,以老其師,未及與戰,會太宗不豫,行軍長史劉文靜、殷開山請觀兵於高摭西南,恃眾不設備,為舉兵掩乘其後。太宗聞之,遂與書責之。未至,兩軍合戰,竟為舉所敗,死者十五六···——《舊唐書》。
由於涇州還在唐軍手中,薛舉的補給線“扭曲”。因此,李世民判定薛舉糧草難以為繼。
於是:他決定堅守不出,待其師老兵疲,再予以殲滅!
可是,李世民突然患病,軍務交給瞭劉文靜、殷開山。並告誡他們:敵人糧少求戰,我們不要理,等我身體好瞭,我再來搞定!
殷開山覺得作下屬的老是把困難留給李世民不像話,便要劉文靜出去打!
在老殷的多次慫恿下,劉文靜帶軍離開高摭城,佈陣於城池西南。

第一次淺水原之戰進程。
劉文靜和殷開山仗著人多馬壯,耀武揚威,隻等著薛舉正面來攻。
在他們看來,兩側和背後的河谷足以保護他們的側翼和背部。
可是,他們忘瞭一件事:爬山涉水是隴西人的常規操作!
薛舉二話不說,率領一支軍隊繞到唐軍後方!佈陣於淺水原!
唐軍在高摭西南、薛軍在高摭東南!
唐軍沒辦法,隻好進入淺水原去打薛舉!
薛舉令旗一揮,兩面夾擊!
唐軍大敗!
這次慘敗,劉文靜、殷開山肯定是有責任的。
可是,此戰的主帥畢竟是李世民呀!
第一次淺水原之戰,與後來的征高麗之戰,一起成瞭後人詬病李世民的地方!
李世民不知道後人詬病不詬病,他隻知道要報仇!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李世民不用等十年!下個月就來報仇!
第二次淺水原之戰
618年8月17日,經過一個月的調整,李世民再次出兵。
老地方:高摭、淺水原。
物是人非,對方換老板瞭。
薛舉死瞭,他兒子薛仁杲繼位,繼續領導對唐戰爭。
這一次,薛仁杲派出大將宗羅睺率十餘萬軍來攻高摭。
1、疲敵。
李世民還是老套路:堅守不出。
手下的將領們也是老主張:出擊!
李世民先給大夥耐心地講瞭個道理:“我士卒新敗,銳氣猶少。賊以勝自驕,必輕敵好鬥,故且閉壁以為折之。待其奇衰而後奮擊,可一鼓而破,此萬全計也”。
吃過一次虧的李世民知道,光講道理沒用,便又下瞭個不講道理的命令:敢言戰者斬!
大夥閉嘴瞭,耗著吧!
這一耗,就是60多天。
果然,秦軍糧餉用盡瞭,人心渙散。接連有西秦的將領前來投降。
李世民判斷:敵人的銳氣已盡,決戰的時候到瞭!

李世民先耗敵銳氣,又誘對手暴露側翼,一戰而勝!
2、險象環生的試探。
李世民下令行軍總管梁實率軍列陣於淺水原。
宗羅睺苦哈哈地在外面罵瞭兩個月,等的就是這個時候,立刻率精銳撲瞭上去,猛攻梁實。
梁實堅守,秦軍猛攻不下。
宗羅睺也是厲害的將領,瞅瞭一眼地形,斷瞭梁實軍的水道!
如此,梁實此時已陷入和當年的馬謖一樣的處境瞭!

李世民令梁實列陣淺水原,但梁實遭猛攻,水源被切斷。
梁實不是馬謖,他激勵士氣,梁實軍斷水數日,猶奮戰不止!
宗羅睺組織軍隊,攻勢愈發強烈!
外行看熱鬧:梁實軍岌岌可危;內行看門道:秦軍已疲憊不堪!
時機到瞭!
3、誘出來的機會
此時的戰局,依然不是一般人能駕馭的。
李世民此時出擊,根本不算奇襲。
宗羅睺知道:李世民即將出擊!
道理很簡單:再不出擊,梁實軍就報銷瞭!
所以,如果李世民簡簡單單地直接出擊,算是被人傢“圍點打援”。
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已。——《唐太宗李衛公對》
李世民自然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他決心再來一次分兵,創造戰機!
次日黎明,右武侯大將軍龐玉率部列陣於淺水原西。

秋冬的黎明,如風小,河邊霧大,能見度低。
此時,已是陰歷十一月,黎明的河邊,常伴霧!
因此,唐軍行軍不需火把,而遠處敵軍看不清有多少人!
看不清多少人沒關系,問題是:所有人都知道,今天是決戰的日子!
決戰時,不是應該集中一切力量嗎?怎麼會再分兵呢?
宗羅睺以此判斷,李世民此次出來的,必是主力!
“圍點打援”的時候到瞭!宗羅睺立刻組織全軍猛撲龐玉!
龐玉拼命抵抗,連連失利,幾乎不能支撐!

秦軍的側後完全暴露給瞭李世民。
但是,由於淺水原西的南部和西部都是河溝河谷,因此宗羅睺隻能從東面和北面進攻!
如此,宗羅睺的側後,已經徹底暴露在李世民的面前瞭!
決勝一擊!
就在龐玉快要支撐不住時,李世民親自率軍從敵軍陣後殺出!
以吾弱當其強,以吾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彼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無不潰敗——《唐太宗李衛公對》
制造戰擊,側後一擊,一般此時敵人就崩潰瞭。此前在霍邑,隋軍精銳經就這麼一擊,就崩潰瞭!
不過,隴西兵畢竟是隴西兵,宗羅睺組織起軍隊,引兵還戰!
李世民深知,勝負決於此時,該是用命之時瞭!

昭陵六駿。關鍵時刻,李世民屢屢以親自率軍沖鋒激勵三軍!
李世民親率數十騎陷陣沖鋒!
看到領導這麼拼,唐軍無不奮起!之前一直挨打的梁實、龐玉部與李世民軍“表裡奮進”,猛烈反擊!
宗羅睺軍本已疲憊,此時靠的就是一股氣。此時,這口氣都被唐軍壓住瞭,當然就崩潰瞭!
宗羅睺軍潰散!被斬首數千級!
猛打猛追
取勝後,李世民親自率領兩千輕騎,迅速發起追擊!
不帶步兵,就帶兩千騎兵去追擊?
舅舅竇軌,露馬苦諫:宗羅睺雖然被擊破瞭,但薛仁杲還在折摭呀!不能輕敵呀!請您按兵以觀之!
竇軌的擔憂有道理:不久前,這位竇軌舅舅就親自去和薛仁杲較量過,吃瞭虧!薛仁杲在折摭的力量還很強!
李世民答:“舅舅,我沒有沖動!這事我考慮很久瞭!現在是破竹之勢,機不可失!”

從淺水原到折摭,兩側都是河谷、山地,李世民追急瞭,薛軍士卒隻能四散到兩側跋涉,難以及時返回折摭。
於是,李世民奮勇發起追擊!一路追擊到瞭折摭城!
一戰定隴西
薛仁杲帶兵列隊於城外,李世民率軍據涇水逼之!
交戰中,薛軍又有幾位驍將臨陣而降,仁杲怕瞭,退回城內!
不久,李世民的大軍陸陸續續跟瞭上來,圍住瞭折摭。
半夜,守城兵開始陸續躍城而下,紛紛投降。
無奈之下,薛仁杲率百官出降!
隴右,一戰而定!
李世民的總結
將領們感覺不可思議:您不帶攻城工具,也不帶步兵,隻帶輕騎追到城下,我們都覺得搞不定。您究竟是怎麼攻取城池的呢?
李世民現場開瞭個講座:宗羅睺所率的,是精銳,也都是隴外人。我們當時隻是出其不意挫敗瞭他們,斬獲不多!如果我們追慢瞭,敵人就會退回折摭,如果薛仁杲好好安撫,那我們就打不下瞭!可是,我們奮力追擊,那他們的士卒被追急瞭,就會四散而逃,回不到折摭!如此,折摭虛弱,薛仁杲也因此膽破,我們自然就不難攻破瞭!
李世民可不是僥幸取勝,事後吹噓!
1、迅速追擊,創造出折摭空虛的局面!
宗羅睺帶去淺水原的,有十餘萬大軍,大戰時,被斬殺不過數千!而這段時間,薛仁杲攻涇州,連續挫敗竇軌、劉感、李叔平,其兵力也應當很強!
可是,薛仁杲投降時,城內士卒萬餘,男女五萬口。
可見:李世民的迅速追擊,不但使宗羅睺的軍馬未能及時回到下摭,而且,四處作戰的薛軍也還來不及進入折摭!
2、迅速進攻,破敵士氣!
初抵下摭時,李世民不過2000騎兵,兵力處於絕對劣勢!
如果仁杲領軍城下時,李世民示弱不敢逼陣,那薛軍膽氣、士氣會得到恢復,四散的兵力或許陸續歸來(薛軍多是隴外人),情況也將很復雜!
可是,李世民及時擊破薛仁杲於是城下,使薛軍更加膽破!
如此,薛仁杲再難恢復軍心,士卒紛紛膽寒而降,薛仁杲也隻能投降瞭!
此戰中,雙方的表現均可圈可點。
薛軍表現出他們耐戰、靈活的特點。薛舉、宗羅睺,也都表現出瞭相當的軍事素養。
這樣的對手,不容易對付!
李世民吃準敵軍補給困難的弱點,堅守疲敵;在時機成熟後,不莽撞出擊,而是靈活分兵,人為創造出出敵陣後的戰機;戰局陷入僵持時,李世民更是親自沖殺、鼓舞士氣!
最後,在追擊階段,李世民果斷率少量精銳騎兵猛追猛打,使敵軍隊伍星散、士氣崩潰!
最終,李世民成功瓦解對手,一戰定隴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