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有耐心的盜賊,隱藏一年盜走瞭一具骷髏!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大唐年間的骷髏怪事!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6年——649年),王順山悟真寺發生瞭一件奇事,在京城一帶引起轟動。
某一個盛夏之夜,悟真寺一個僧人燥熱難耐,睡不著覺,就跑到寺廟門外的藍溪洗澡納涼。
忽然間,僧人聽到有人誦讀法華經,聲音微弱,仿佛從很遠的地方發出來的。
當晚,月朗星稀,僧人可以看到方圓數十裡的地方,他環顧四野,“闃[qù]然”不見一人,大為驚駭,驚慌失措地跑回寺廟裡,向其他僧人描述剛剛發生的怪事兒。
王順山位於陜西藍田境內,古時候叫玉山、玉潤山,因二十四孝之一的——孝子王順“擔土葬母”而得名,此山兼有華山之險、黃山之秀,被譽為“陜西小黃山”。
明代詩人劉璣贊美王順山:“天下名山此獨奇,望中風景畫中詩。”
王順山距離京城長安一百二十華裡,登臨主峰玉皇頂,可俯瞰長安城全貌。
王順山地貌奇特險峻,特殊地形可能具有吸音作用,導致出現聲學靜區現象,一些聲音留存在瞭某個區域的電磁場中,類似錄音機磁帶一樣。
在雷電暴雨、月朗星稀等異常天氣,聲音或圖像會聲影“再現”,現代科學傢稱之為“大自然超聲像之謎”,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出現聲影“再現”並非唐朝王順山這一孤例,玉門關附近的峽谷在陰雨天氣會出現戰馬嘶鳴,兵器鏗鏘碰撞的聲音,故宮紅墻曾出現古代宮女行走的畫面,陜西甸陽某峽谷出現過人哭喊的聲音等等。
書歸正傳,回到唐朝的王順山悟真寺。《宣室志》記載:僧人們聽說怪事,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就在次日夜半時分,結伴來到瞭蘭溪之畔,大傢傾聽瞭好一會兒,果然聽到瞭細微的誦經聲音。
大傢四處查找,最終確認聲音來自於某處的地下。眾僧無比驚駭,匆匆做好標記,逃離現場。次日,在方丈的主持下,僧眾全部來到現場,在昨晚標記的位置開始挖掘。
眾僧挖地三尺,掘出一具骷髏,骷髏整體已經腐朽,唯有頭顱上還有部分保存完好的肌肉,嘴唇、舌頭還很新鮮濕潤。方丈認為此骷髏是無價之寶,於是命人抬來一口石函,將骷髏裝進去,抬回寺院,埋藏在千佛殿西軒供奉。
此後,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石函內就會發出細微的誦經聲音,不久,消息傳出,數以千計的善男信女蜂擁而至,紛紛圍觀聆聽,對石函進行頂禮膜拜,一時間,悟真寺香火極為鼎盛。
石函內的骷髏成瞭無價之寶,悟真寺僧眾精心保護,嚴加看管,拒絕外人靠近。唐玄宗開元末年,一位來自新羅的留學僧人來到悟真寺,請求在寺內暫居。
當時有很多來自倭國、新羅等地的僧人到大唐留學,大多居住在長安城周邊的寺院,悟真寺的方丈也沒有太在意,就容留瞭新羅僧人。
新羅僧勤快好學,沒多長時間,就和寺內的僧人很熟悉瞭,儼然成瞭寺院的一分子。
一年後,悟真寺骷髏珍寶忽然不見瞭,當然瞭,新羅僧也隨之不知所終。史料記載:“新羅僧客於寺,僅歲餘,一日,寺僧盡下山,獨新羅僧在,遂竊石函而去。”
為瞭竊取寶物,這位新羅僧竟然足足表演瞭一年,可謂最有耐心的竊賊。
“寺僧跡其往,已歸海東矣。”骷髏珍寶失竊再度在長安城引發轟動,朝廷派員追查,始終沒有找到。
寺內僧人追蹤途中得知,這位新羅僧不敢耽擱,日宿夜行,早就渡海東歸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