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安慶緒彈盡糧絕,一陣狂風使他反破60萬唐軍留下“萬人塚”!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萬人塚”是怎麼來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盛極必衰,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自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任人唯賢,出現大唐“貞觀之治”後,至唐玄宗時期,再現“開元盛世”,天下得以大治,大唐出現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繁榮昌盛。
但到瞭開元末期,唐玄宗驕橫奢侈,縱情於聲色歡樂之中,無心再關心國事,逐漸喪失瞭登基初期的勤勉,經濟和社會一度出現瞭動蕩、衰敗之象,導致瞭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

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與大唐將領史思明,聯手反唐,導致唐朝國民大量犧牲,國力衰減……自此,一度輝煌的大唐,開始由盛變衰。
“安史之亂”爆發後,河南安陽一帶,是個大戰場。隻不過,那時的安陽,還叫“鄴城”,又稱“相州城”。
叛亂初期,安祿山的軍隊從河南滑縣的西南方,渡過黃河,攻陷靈昌一帶,士氣囂張。
唐玄宗派出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領十萬大唐官軍,大敗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和安慶和兄弟倆領導的叛軍。

叛軍危急時刻,一方面守於相州城,一方面向史思明求救。
戰爭是極為殘酷的,被唐軍包圍的相州城,還引來瞭漳河水淹灌城,城內一片汪洋。
史料顯示,安慶緒的叛軍在城中糧盡,兵力大耗的情況下,仍然頑抗,曾出現瞭“人吃人”的現象。
“抓一隻老鼠能賣數錢,掏出土墻內的碎馬秸、洗馬糞中的草屑繼續喂馬……”

公元前759年一開春,史思明領導的十萬叛軍聚在相州城下,他又親率5萬精兵強將,應戰60萬唐軍的猛烈攻擊,結果卻出人意料。
史思明的叛軍,竟然扭被動為主動,轉危為安。
此次”相州事件“中,大唐官軍為何會失敗?結合歷史資料,”源易緣“認為有幾點:
一是兩軍交戰時,天氣突變。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占據瞭相當重要的因素。

在《相州史志》的文獻資料中,曾描寫到:一時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 ,遮天蔽日,大樹連根被拔起,白天如黑夜,看不清對方視線……“
而《舊唐書列傳》原文中寫到:大風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辯物色。我師潰而南,賊軍潰而北,委棄兵仗輜重,累積於路。
面對突變的天氣,毫無鬥志的唐軍,紛紛棄陣逃跑。
二是唐軍間互相掣肘,軍心渙散
此戰中,唐軍雖然數量大於史思明的叛軍6倍之多,但由於唐肅宗害怕諸侯擁兵自重,不聽指揮,不在軍中設立主帥,還派遣瞭自己的宦官親信在軍中掣肘,導致唐軍指揮失靈,軍心渙散。

“兵敗如山倒,唐軍在逃跑中,丟盔棄甲,人馬互相踐踏,損失慘重。
而史思明的叛軍卻轉危為安,白白地得到唐軍的幾十萬糧食。
唐軍損失慘重,這些死亡的將士們屍體,被埋葬在瞭相州城北的一個南北長5裡的大坑裡,取名”萬人塚“。

據《彰德府志》史料顯示:“陸長源、薛嵩收遺骸作大塚掩之,……曰萬人塚”,具體位置就在安陽縣城“北十裡,南北斜長五裡”處。
不過,這個”萬人塚“在明朝時期,還能尋到他的遺跡,如今慢慢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