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鐵血無情卻能收獲那麼多忠臣?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為什麼雍正能收獲那麼多忠臣,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對於一個的人評價,總是喜歡用終身成就去衡量成與敗,就像現在很多行業都流行終身成就獎一樣,一個”終身成就獎“仿佛能將一個人一生的錯誤都抹去,同樣的,一個失敗也能將終身的努力化為烏有。常讀歷史書會發現,有許多人被史書所黑化,如雍正皇帝,看史書時,總能看到這樣的評價:”性敏剛烈、尚酷吏,嚴律法,為政剛猛“,這樣的評語貶義性質太強烈,一語將其概括為“暴君”。
而事實上,雍正卻不是這樣的人,從他的禦批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幽默、很親和、很真性情的人。而清朝也是在雍正的推動下走向瞭盛世,雍正為君時,出瞭許多為後人所共知的忠臣、名臣。如:年羹堯、張廷玉、李衛、田文靜、嶽鐘琪,鄂爾泰,為何一個人們口中的暴君,能有這麼多忠臣、能臣為他效忠?

雍正”禦批“耍寶,親昵詞匯用起來堪比土味情話
多年讀書後,發現無論官場或者職場,為官者總喜歡端著,我們稱之為“官架子”。我曾問過一個國企大BOSS,為何為官的人,一定要高高在上,說話總是說一半藏一半,給人一種猜不透的感覺,大BOSS隻回我一個字:”怕“。要讓別人怕你,猜不透你,才更有威嚴。短短幾字,總結出瞭精髓。九五之尊,是天選之人,自然應該高高在上,而雍正呢,從他的朱批上卻看到瞭一個”耍寶式皇帝“。

年羹堯在西北打瞭勝仗,雍正禦批
田文靜是雍正最喜歡的臣子之一,他推行士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為雍正新政出瞭不少力氣,而且辦事得力。雍正對他進行嘉獎,田文靜上書表示感謝,對雍正一頓猛誇,而雍正的回應更萌: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
雍正收到喀爾喀副將軍策旺紮佈等人上奏,問候皇帝平安的奏折,回復道:
“爾等如此使朕暢快,何疾不治,何病不除?朕躬甚安,已痊愈。朕之親切寶貝爾等俱好麼”。

雍正回復田文靜禦批
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來,雍正其實是一個真性情的人,而且講究義氣的人,他把喜怒都直白地告訴大臣,不讓他猜,甚至連“寶貝”這種詞都用上瞭,特別是最後那一句,你們不辜負我,我也不會辜負你們的。這和我們常說的哥們情義,是一個意思,大有大傢一天奮鬥打天下的勁頭,這也能解釋為什麼雍正為政重律法,喜歡嚴厲,但是在雍正朝卻出瞭許多忠臣、名臣的原因。
雍正不僅為天下君,還為人臣導師
雍正的禦批中,除瞭類似於親親寶貝這樣的肉麻詞以外,還有對大臣們的一些為人處理的教導與關心。雍正五年,湖南巡撫佈蘭泰調江西巡撫,寫奏折表示想進京城裡當面感謝雍正,而雍正的回應也很正能量,而且直言不諱。

《雍正王朝》劇照
覽。勉為之,慎為之。似你學問才情平常些的人,萬不可自恃,凡事勤問多學,不但不得錯失,抑且日增日進矣。
雍正直接說:“你的才能不是特別優秀,你要多學習,遇到事情要多問,這樣才能避免犯錯誤,而且容易進步。這領導作風,比起現在許多隻問結果,不做引導的領導不知道強多少倍呢,果然是跟著這樣的領導做事,容易出業績啊。

雍正6年,湖廣總督邁柱向雍正報告說:當地將曠銀兩截留下來,當公費,這事不合規矩,皇帝已經將銀米當作公費為各營使用瞭,那麼曠銀兩就不應該留作公費。而雍正回復道:
此截曠銀兩向皆留為營伍公用,況亦為數不多,何必為此卑鄙之事。仍如舊賞與營伍是。此奏朕甚不取。不必在似此小事上留心。總督兩省,應辦事件廣多,當專意於大者、遠者。若徒興此瑣屑,不留心為人,一日精神時光有限,必誤分內應辦之事矣。當戒之、勉之!
邁柱也屬於沒事找事,奏陳截曠銀兩事,而雍正卻告誡他作為湖廣總督,應該辦大事,有大格局,不必為這些小事而譴責瞭分內大事,抓瞭芝麻卻丟瞭西瓜。

一個人的性格,是時間累積出來的,歷史上的皇帝總是冷漠、無情,對臣下更是居高臨下。而從雍正的禦批中,卻看到瞭另一個真性情的人,其實當皇帝以前的雍正和當皇帝後的雍正性格上,差異並不大,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九子奪嫡中的雍正,經人分析後,雍正變成腹黑者,而實際上,奪嫡路上的他,也並沒有掩蓋他的真性情,如:他參與的江南賑災案,查官員欠國庫銀兩案,就已經表現出瞭他做事認真,不講情面的一面。
但是從他留下的奏折批語中,也可以看出雍正是一個性格很簡單的人,他並不像康熙那樣冷峻,也不如乾隆那樣復雜。他的評語大段大段的,都是以白話文居多,這樣更容易讓大臣理解他的意圖,讀起來也省心。各種親昵詞語,也體現瞭他的高度自信、與臣的親密關系。這與後期同治、光緒朝簡單的“知道瞭”式禦批有著本質的區別。康熙、雍正、乾隆當政時,動則幾百字的批語,而到瞭同治、光緒時期,僅短短數語,同時也體現瞭清朝前期與後期皇帝的權力范圍。

無論為官,還是職場,並不完全是為權或者為錢。更多的時候 ,是為情,為心情。在古代官場,不能因為心情不好,就辭職不幹瞭,但是如果皇帝很平和,有錯罰錯,有功就獎賞,再加上雍正這樣逗比的性格,自然有許多人願意真心為他付出,而不是應付式的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