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做禦廚究竟是一種什麼體驗 一種高危險職業
清朝禦廚是什麼職業,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古代有不少皇帝都是因為飯菜裡被人下瞭毒,最後不治身亡。所以之後的各個皇帝對於自己用膳的防毒檢驗都十分嚴格,一定要有人吃過並且沒事,才能拿去給皇帝吃。到瞭清朝,整個禦膳程序已經非常完善瞭,其中驗毒隻是常規,如果菜裡有不幹凈的東西,導致皇帝吃瞭不舒服,那禦廚的麻煩就大瞭。發現沙子、小石子等異物,禦廚最少要挨80大板,給皇帝做飯也算一個高危險職業啊。

大傢都知道現代法醫鑒定技術,判斷清朝的光緒皇帝死於急性砒霜中毒!按照古代對砒霜的通常用法,這種毒藥很大可能是被施加於光緒皇帝的飲食中的。
而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能夠看到禦膳是有人來品嘗試毒的。那麼到瞭光緒皇帝這裡,禦膳房試毒怎麼就全然沒有用處瞭?
禦膳竟然已形成瞭一種體系
在中國2000年的封建歷史上,不乏因為食物被人下毒而毒死的皇上,因此在皇帝禦膳中防備下毒,是歷朝歷代都很重視的一個事兒。到瞭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清朝,皇上禦膳的安全防范措施已經發展得非常充分瞭。
在清代皇上每天一般要吃四頓飯,其中兩頓正餐外加清晨的點心和晚上的便飯,每頓飯的菜肴品種以及所用的餐具都有文字記錄,由專門給宮內做飯的機構禦膳查房的負責人來擬定,並且需要專門呈遞給皇帝審定。

所有宮廷常例的菜肴之外的新奇菜品食品,都需要標註材料來源和烹飪者。除此之外,清朝還有嚴格的制度。按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在禦膳查房的菜肴烹飪出來之後,至少就要執行兩撥人去嘗菜。
首先是做菜的廚子,然後是禦膳查房的管理人員,如果廚子忘記嘗菜就給皇上端過去瞭。那麼這廚子本人要打50大板,根據現存的歷史資料,清代在禦膳查房的食品安全問題上,對廚子不嘗禦膳的懲罰其實是最低的。
廚子的其他違規操作懲罰力度大許多
廚子的其他違規操作都要比懲罰力度要大。比如說備菜粗糙,像什麼菜裡邊有沙子,蘿卜不切塊,整個就給皇上端過去瞭。這些操作失誤一律要打60大板。如果給皇帝做的菜材料不衛生,比如說這豬大腸沒洗,或者說燕窩裡邊全是泥之類的,那麼要揍廚子80大板子。

而級別最高的懲罰是廚子烹飪菜肴時觸犯瞭飲食禁忌,不顧食物的搭配,生冷葷腥一鍋端,把皇帝給吃的跑肚拉稀瞭,那麼這廚子得打一百大板!
從懲罰力度上來看,反倒是廚子替皇帝執行第一道常菜試毒的步驟,如果不執行,懲罰力度最輕。根據這則史料,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廚子在菜肴裡邊下毒弄死皇上罪行最小?
肯定不是!因為禦膳查房的廚子嘗菜隻是禦膳房試毒流程中的第一道關口,而且是普遍必須執行的第一道關口,這道關隻能擋住廚子自個下毒。而在後面的禦膳傳遞上菜過程中,如果隻是靠廚子嘗菜,那是擋不住下毒的。因此它屬於必要程序,而不是關鍵程序。所以懲罰力度才會這麼輕。

況且廚子不嘗菜被揍50大板,前提是廚子沒下毒。如果真下毒瞭,那就不是50大板的懲罰瞭,那得殺頭瞭!根據學者們的研究,菜肴從禦膳查房出來之後,再遞送菜肴的過程中,至少會有兩名以上的太監互相監視。大傢肯定會發現,這一套禦膳的防毒程序還是比較完善的,至少對砒霜的防范效果應該是很不錯的。但是為什麼光緒皇帝還會中砒霜之毒而死呢?其實這個非常好理解。距離光緒稍微遠一點的菜肴,那不是冷的,就是搜的臭的,太監們隻是用來濫竽充數的。
光緒皇帝看到自己連一頓飯都吃不飽,就去向慈禧太後抱怨申訴,結果這老佛爺非但不予改善,反而斥責光緒皇帝生活不夠節儉。作為封建王朝的核心角色,皇上一旦失去權力,連吃個飽飯的都做不到。
那麼過去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禦膳房措施也就全然成瞭空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失去權力的光緒,最後中砒霜之毒而死,正是封建王朝皇權鬥爭的一個直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