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鴻門宴上逃跑的時候為什麼留下張良 劉邦是想讓張良死嗎
還不知道:張良留在鴻門宴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當年秦始皇出巡的時候,有兩個人看見秦始皇的巡遊車架的時候,分別感慨的說瞭一句話,一個人說“彼可取而代之。”另一個人說“大丈夫生當如此。”兩句話,代表瞭不同的性格,而前一句正是西楚霸王項羽可言,而後者便是漢高祖劉邦,可惜的是,項羽最終還是敗在瞭劉邦手上,讓劉邦完成瞭對秦始皇的取而代之。

劉邦跟項羽二人關系的轉折點在於鴻門宴,這場宴席對後世影響深遠,當年項羽若是能狠下心來,直接將劉邦擊殺,那大漢王朝也就不存在瞭,項羽多半會一統天下,榮登大寶。但很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最終的結果便是劉邦成功逃脫,並且在之後發展自己的勢力,進而擊敗項羽。
當時的鴻門宴,劉邦一行一共六人,乃是劉邦、張良、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劉邦一直在給項羽示弱,打感情牌,使項羽最終沒有下得去手,而他本人也是借尿遁帶著四個人一起跑瞭,隻留下瞭張良,在那種情況下,留下的那個人無疑是最危險的,劉邦為何要留下張良?是因為他想讓張良死嗎?

其實,留下張良是最好的選擇,這應該是劉邦深思熟慮下的決定。首先,劉邦一行六個人,劉邦肯定是不能留下的,剩下的樊噲,夏侯嬰等人都是個武將,雖有些謀略,可卻擺不上臺面。張良卻不一樣,張良是漢朝乃至於整個中國封建王朝裡面最出色的謀士之一,他的口才是十分出色的,留下他才可以跟項羽解釋清楚自己為何突然離開,才能穩住項羽。
而且張良的地位特殊,劉邦自己本身就是個小混混,幾十歲瞭才當上一個泗水亭長的小官。張良卻不一樣,他本來是韓國人,其祖先更是曾在韓國“五世位相。”可以說,張傢在韓國是數一數二的頂尖豪門。後來秦始皇滅六國,韓國不復存在,張傢也就敗落下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張傢在外還是有許多好名氣的。

而且張良本人早年做瞭一件轟動朝野的大事,那便是刺殺秦始皇,雖然沒有最終刺殺成功,但卻為張良贏來瞭世人的美譽,再加上他韓國張傢的出身,所以張良的名氣是劉邦一個小混混無法比擬的。正因此,張良留在那裡,會給項羽一種投鼠忌器的感覺,他是不願意也不方便殺張良的,畢竟張良美名太盛,他把張良殺瞭,就隻能為自己帶來惡名,而且也無法傷及到劉邦。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便是張良幫助過項伯,項伯早年殺瞭人,就跟著張良一起躲避,而項伯又是項羽的叔父,他的話項羽還是比較聽的。也正因為欠瞭張良一個人情,所以項伯才會在鴻門宴的時候保護劉邦,那他自然不可能看著張良死,所以張良留下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
為什麼項羽贏瞭前面的九十九次,卻讓劉邦贏瞭最後一次?
司馬遷認為項羽輸在過於驕傲,班固認為劉邦贏在順應民心;司馬光認為項羽的敗因是不善用人,蘇軾認為劉邦的優勢是不嗜殺戮;而很多人認為劉邦對項羽的勝利,就是小人對君子的勝利。
楚漢爭霸歷時三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政治謀略之高超,人物事跡之傳奇。
翻開本書《楚漢爭霸啟示錄》,看劉邦如何在每次都被對手擊敗的情況下,把握瞭最後一次機會成為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