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唐朝宰相為什麼會因為青鵝兩字被殺
還不知道:因為青鵝兩字被殺的宰相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或許大傢都見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場面,指某些人一心一意想要加罪於人,根本不愁找不到罪名,可以隨心所欲地陷害人。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多次得罪武則天,當年他寫瞭“青鵝”二字,便被武則天殺瞭,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她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她的一生稱得上是傳奇,14歲就當瞭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被稱為“媚娘”;李世民死後當瞭唐高宗李治的皇後;674年加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開始幹涉朝政。
唐高宗一死,武則天便成瞭掌握實權的皇太後,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

武則天時期可是出瞭名的“酷吏政治”,殺害瞭不少唐朝宗室,畢竟一個女子能得到這樣的地位,肯定是個狠角色,然而有個人偏偏敢惹她生氣,他就是宰相裴炎。
裴炎,是唐高宗的顧命大臣(指帝王臨終前托以治國重任的大臣),唐高宗希望自己去世後,裴炎能輔佐新皇帝,683年,唐高宗去世,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

其實開始裴炎都是很負責地輔佐李顯,結果這個唐中宗偏要封嶽父韋玄貞為侍中,任命乳母之子為五品官,裴炎感到恐懼便極力反對,並且告訴瞭太後武則天,二人共同廢黜唐中宗李顯。
後來唐睿宗李旦上位,這個時候武則天其實對裴炎還是挺滿意的,封他為永清縣男,所謂“伴君如伴虎”,裴炎馬上就得罪瞭武則天。

當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想要立“武氏七廟”,並且追封先祖為王。裴炎知道瞭不同意,對武則天說:“太後母儀天下,不應偏私於親屬。難道太後忘記呂氏敗亡的教訓嗎?”武則天一聽,非常不高興。
後來武承嗣又建議武則天誅殺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以絕宗室之望,其他宰相都不說話,獨獨裴炎大聲反對,武則天生氣瞭。裴炎可不管你武則天氣不氣,他竟然打算劫持武則天這個“不聽勸的人”,要讓她把權力退給唐睿宗。

不過因為那時候連日大雨,武則天根本不出門,所以裴炎的計劃泡湯瞭。(記載於《新唐書》)
兩個人都互相看不順眼,武則天先下手為強,剛好禦史崔詧彈劾裴炎,說他謀反,武則天就抓住機會把裴炎關進牢房裡,準備審問他,當年很多大臣都來替裴炎說話,武則天笑笑不說話,扔出瞭一封信。

信上隻有2個字——青鵝,眾大臣不解,武則天說:“‘青’字可拆分為‘十二月’,‘鵝’字拆為‘我自與’,裴炎是在表示要在十二月於城中為內應。”大傢不敢再求情瞭。
684年10月,裴炎被武則天斬殺於洛陽都亭驛。710年,唐睿宗為裴炎平反,追贈他為太尉、益州大都督,賜謚號為忠。

其實裴炎的“青鵝”到底是不是武則天解釋的意思,他都難逃一死,畢竟多次觸怒瞭武則天,武則天早就要除掉他瞭,“青鵝”不過是個借口罷瞭。
參考資料:《新唐書》《朝野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