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劉伯溫討論宰相人選 最後為什麼都被朱元璋殺瞭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宰相人選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洪武三年,李善長生病,回傢休養,朱元璋要選新的宰相。當時他把劉伯溫找來,和他討論瞭三個人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吊詭的是,這三個人選,最後都先後被朱元璋給殺死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
說是談論這三個人,實際上是朱元璋提出這三個人,想用這三個人為宰相,想征求劉伯溫的意見。
朱元璋首先提到瞭楊憲,說楊憲不錯,想讓他當宰相。但劉伯溫卻反對說,宰相需要肚量大,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不適合當宰相。接著,朱元璋又提到汪廣洋。劉伯溫說,這個人比楊憲的氣量更小。然後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劉伯溫說,如果國傢是一輛馬車的話,宰相就是車夫。胡惟庸可不是個好車夫,他要是當宰相,國傢這架馬車很可能就被他弄翻瞭。
我們需要註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個人選,劉伯溫都反對。但是,朱元璋其實並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後還是讓這三個人當瞭宰相。而後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掉瞭。
明明劉伯溫早就提醒過朱元璋,這三個人不適合當宰相,可朱元璋為何偏偏要選他們當宰相呢?如果說,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胡說,不聽他的。但是,這是朱元璋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啊。他既然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就說明他還是比較信任劉伯溫的。他信任劉伯溫,但是對劉伯溫說的話卻一概不聽。這件事,就顯得很怪異瞭。

(劉伯溫)
那麼,朱元璋找劉伯溫討論這件事,究竟有什麼玄機呢?
我們先來看朱元璋是怎麼殺他的這三個宰相的。
楊憲本來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經常被朱元璋派去監督別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將領身邊的眼線,相當於後來的錦衣衛首領。也正是如此,他才會用楊憲當宰相。
楊憲被朱元璋殺掉,是因為後來李善長彈劾他,說他“放肆為奸事”。
這其實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來朱元璋用楊憲,就是把他放在中書省的一個眼線,他“放肆為奸事”,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什麼朱元璋反而把他給殺掉呢?
再說汪廣洋。劉伯溫認為汪廣洋氣量比楊憲還小,不適合當宰相。但事實上,最終朱元璋殺汪廣洋,並不是他氣量狹小,而是他當瞭宰相後,屍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議。實際上,汪廣洋早年是足智多謀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贊揚,認為他是張良、孔明一類的人物。為什麼他當瞭宰相後,卻什麼事也不做,整天隻是飲酒作樂呢?這也是一件不太讓人明白的事情。
劉伯溫在反對朱元璋當宰相的時候,說的理由是他會把車弄翻。這是什麼意思呢?劉伯溫並沒有解釋,朱元璋也沒有問。後來,朱元璋殺劉伯溫的時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義殺他的。這樣看來,當初劉伯溫說胡惟庸要把車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約也就是同一個意思。朱元璋當初沒有問,但他是領會瞭劉伯溫的意思的。

(李善長)
這就成瞭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會造反,當初為什麼不聽劉伯溫的建議,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為宰相呢?
分析到這裡,我們似乎就有些明白瞭。
明明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三個人不行,朱元璋卻還要讓他們當宰相。那麼朱元璋讓他們當宰相,就是故意要他們犯錯。犯瞭錯,就好殺他們。楊憲因為監督李善長,李善長說他“放肆為奸事”,朱元璋也就認可這個罪名,把他殺瞭。胡惟庸積極作為,認真做事。朱元璋便說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給殺掉瞭。汪廣洋本來足智多謀,但是看到當宰相的兇險,因此不謀事,不做事。但這樣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謀事不做事這個理由,又殺掉他。
大約劉伯溫當年已經看出瞭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極力反對這幾個人當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對,也沒有用,朱元璋要殺,誰也攔不住。
朱元璋不隻是要殺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樣的,劉伯溫也是看出瞭這一點,所以,他在反對朱元璋任用那三個人的時候,並沒有給朱元璋提出恰當的宰相人選。因為劉伯溫明白,給朱元璋推薦誰,就是害誰,聰明的劉伯溫,怎麼會做這樣的蠢事呢?
可惜,劉伯溫保護瞭胡惟庸,最終他卻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瞭。胡惟庸被殺,隻能說也是死有餘辜。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