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地九州”是哪些地方?明朝和清朝的國土分別有多大?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明朝和清朝的國土分別有多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分別為大明和大清。明朝從1368年建立,1644年被清朝攻滅;清朝從1644持續到1912,從各自的統治時間上看,兩者都沒有逃過三百年王朝的宿命。但如果從各自版圖上看,清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明朝。

明朝建立後,其管轄范圍主要集中在漢地。漢地是什麼意思呢?漢地又被稱作漢土、漢境、漢內等。從本義上看,漢地一開始指的是漢朝的領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又逐漸演變為漢族居住地區的代名詞,有人曾以“漢地九州”來形容這一區域。
因此具體到明朝,這一王朝的主要管轄范圍,東北方向到達日本海、大興安嶺一帶,後逐步縮小為遼河流域一帶;北部一帶,一開始覆蓋陰山區域,但後又退縮到長城一線;西邊曾達到新疆哈密附近,但也和北部一樣,退守到嘉峪關一線;西南方向,曾遠達緬甸,不過也逐漸收縮,退守到雲南邊境一帶。

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明朝中後期,為瞭抵禦蒙古和女真的襲擾,大明沿長城一線,設立瞭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遼東、薊州、太原、固原等九個軍事重鎮,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邊”,明王朝的實際管轄范圍,也就局限在瞭九邊之內,也即大傢所熟知的“兩京十三省”。
故而綜合而言,明朝的國土,雖然在建立之初有所擴大,但到瞭明朝中後期之後,面積縮水不小,不到四百萬平方公裡,那麼後來大清的國土又有多少呢?

清王朝建立後,不僅迅速拿下瞭原先明朝所管轄的地區,同時將自身起傢之地的東北一帶也順勢納入瞭大清的版圖之內;與此同時,清朝又積極對外擴張,而對手也給予瞭這一王朝很大的機會。
噶爾丹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噶爾丹建立準噶爾汗國之後,主動挑釁清王朝,康熙帝也順應時勢積極迎敵,最終在1696年平定噶爾丹叛亂,由此使得清王朝的版圖得到瞭空前的擴大。而到瞭1717年,準噶爾汗國新可汗策妄阿拉佈坦繼續興風作浪,在康熙的統一調度下,十四皇子胤禵領兵平定瞭策妄阿拉佈坦的叛亂。1727年,清王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標志著這一王朝對西藏正式管轄的開始。

在經歷瞭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開疆拓土的努力下,繼任的乾隆,在前兩位皇帝的基礎上,不僅平定瞭大小金川的戰亂,同時又徹底攻滅瞭準噶爾汗國,至此清朝版圖在乾隆的手上,達到瞭全盛的歷史時期,其直接控制的國土,約有1300多萬平方公裡,足足比明王朝大瞭三倍不止。
不過在清朝後期,因為落後於西方文明的發展,大清也成為瞭列強眼中的肥肉,割地賠款不一而足,僅僅沙俄就強占瞭將近二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所謂成也大清,敗也大清,歷史功過自有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