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戰為什麼會輸得一敗塗地?李鴻章犯瞭四個致命的錯誤!
大傢好,這裡是小編,今天給大傢說說甲午戰爭的故事,歡迎關註哦。
十九世紀中葉,在被視為落後之地的東亞,清朝和日本面臨這幾乎相同的問題,他們先後遭受瞭鴉片戰爭與黑船事件的洗禮,代表著工業文明的堅船利炮開始對這兩個古老的東方國度發起沖擊。

擺在兩國面前的這個千年未有之變局,讓兩國的有識之士紛紛開始尋求變革。
於是乎,清朝開始瞭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而日本則是倒幕成功,開始瞭明治維新。
1895年的甲午戰爭,是兩個變革的成果展現,或者說是一場畢業考試。而最終的結果我們也很清楚,清朝慘敗,割地賠款,洋務運動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付諸東流。而大勝的日本則是贏傢全拿,兩億兩白銀的賠款成為瞭其發展的最大動力。
他們拿著錢強軍建國,並在之後的日俄戰爭中取得瞭對老牌兒列強沙俄帝國的勝利,由此擠入世界強國之林,完成瞭由被殖民者到殖民者的轉變。
總而言之,甲午戰爭這場畢業考試,日本交出瞭一份兒合格的答卷,成功升學晉級,而清朝則是不及格,繼續留級。
而縱觀甲午戰爭之失敗,有一個人難辭其咎,他叫李鴻章。

這個名字大傢想必已經非常熟悉瞭,他於太平天國動亂中崛起,在洋務運動中揚名,其組建的淮軍,北洋水師,一度是大清王朝的軍力倚仗。而甲午戰爭過程中,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軍的主要決策人,一系列的昏招將清朝送入深淵。
第一錯——外交失利
談及甲午戰爭必離不開“甲申政變”,這是一次爆發於1894年朝鮮內亂。此次政變被袁世凱率領清朝駐朝軍隊鎮壓。但日本卻借機發難,聲稱本國公使受到攻擊,向朝鮮施壓。
朝鮮作為清朝的藩屬國,清朝理應對朝鮮負有外交責任,這是國際潛規則,即“藩屬國無外交”,可當朝鮮與日本發生沖突時,伊藤博文找到李鴻章時,李鴻章說“不幹涉朝鮮外交”。此時日方就把朝鮮當作自主國傢,並與清簽訂協議,即《天津會議專條》。正式將日本上升與清朝對等的高度。
條約規定,清朝或者日本無論哪一方想要派兵到朝鮮,必須征得對方同意。
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執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而這便是為後來的甲午戰爭埋下瞭禍端。

後來,朝鮮爆發瞭東學黨起義,時任朝鮮練兵指揮的袁世凱向清朝發出求救信號。無限誇大東學黨勢力,李鴻章決定派兵。
1894年8月1日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赴朝平叛,8月14日清軍還未趕至,東學黨主力便被朝鮮殲滅。這出現一個問題,李鴻章的部隊還沒有到朝鮮,朝鮮就平定瞭內亂,那清朝為什麼出兵?
這就是日本的想法,借著這個理由,日本隨即也派兵到朝鮮制衡清朝。而後雙方在朝鮮約談,日本想和清朝一起幹預朝鮮內政,幫朝鮮變法,李鴻章拒絕,兩方言辭愈發激烈。
僵持之下,李鴻章向英俄求助,希望英俄介入調和。然而英俄兩國根本就不想管。最終談判無果,李鴻章不得不向朝鮮增兵,以對抗日軍。於是乎雙方陷入到瞭一個在朝鮮不斷增兵對峙的狀態。
第二錯——錯失先機
清朝和日本不斷增兵,硝煙的味道也越來越濃。

而此時李鴻章沒有嗅到戰爭的味道,從未開始佈防。太原鎮總兵聶士成對李鴻章說,趁日軍部隊未集結,直搗韓城擊敵,被李鴻章拒絕。丁汝昌建議先帶北洋水師消滅敵艦,被李鴻章拒絕,導致敵海艦越來越多,聚集起來。
面對日本如此姿態,一向主和的李鴻章還是希望他國調停此事,結果又錯失機會。
不得不說,李鴻章這一次的舉動完全是太大意瞭。就算不想打仗,不主動攻擊,但在如此明顯的戰爭意圖下,未雨綢繆,做出一些佈防準備還是應該的吧?萬一打起來,好歹能快速反應。可李鴻章卻偏偏不為所動,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創建瞭淮軍,征戰四方的人做出的舉動。
有人可能說,李鴻章深知北洋水師無法與日本抗衡,所以企圖求和,所以不做戰前準備,免得被認為是挑釁,激怒日本。

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對,李鴻章整軍20年,他的北洋水師怎麼連一仗也打不瞭呢?有人可能說朝廷不給餉,可雖然朝廷後期克扣,但實打實的給瞭2000多萬兩白銀。至於有人說什麼有槍無彈,有船無炮,槍彈不匹配這種話,有點智商的人都不會信。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李鴻章,對於北洋水師可是舍得花錢的。
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水師並沒有大傢認為的那麼慘,其雖然弱於日軍,但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總之,李鴻章的不作為讓清軍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失去瞭先機,以至於豐島海戰是遭到日軍的埋伏。
第三錯——過於保守
這是戰前,在戰爭過程中,李鴻章一樣的昏招頻出,屢屢打出爛牌。
李鴻章在整個甲午海戰中,從來沒有主動出擊,一直受制於人,可以說是畏敵軍如畏老虎。
黃海海戰,日本居然沒有一艘船被擊毀,這是裝備差距?難道說李鴻章2000多萬兩白銀買的都是漁船?
或許是李鴻章想要止戰求和,但是這種情況下,和平不是守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當年咱們在朝鮮戰場上,和美軍一邊談判一邊打,用勝利取給談判桌增添籌碼,這才是正解。
畏畏縮縮,不敢主動出擊,那樣隻會助長敵人的囂張氣焰。隻有把他們打疼瞭,打怕瞭,大傢才有得談。這才是真正的“拳頭才是硬道理”。
第四錯——用人不當
此外,李鴻章在用人上,那也是真的不行。

先是在平壤,素有猛將之稱的葉志超原來隻是一頭紙老虎。身為主帥,居然望風而逃,一潰數百裡,日軍輕松拿下平壤。並借勢追擊,在葉志超的影響下,無心戀戰的清軍風聲鶴唳,一路潰敗。朝鮮陸地戰場就此慘敗。
有人可能會說,國外作戰,水土不服。而且不是自己國傢,並無守土之責。那麼後來在旅順又怎麼說,那是自己傢土地吧?還不是一樣逃跑。
旅順要塞,有50多門大炮,號稱東亞第一要塞,隻要抽出一點兵力就能阻日軍於外,可李鴻章親信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先後潛逃,導致大敗,最終日軍攻陷旅順後,即制造瞭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死難者最高估計達2萬餘人。
事實上,李鴻章之所以如此保守,其部下之所以無心戀戰,主要是因為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保持的思想是“保船制敵為要”。即盡可能保全自己淮軍和北洋水師。的確,他手下的全部精銳,淮軍和北洋水師都在這,那是他一手打造,是其地位甚至於身傢性命的最大倚仗。如果打沒瞭,日後再朝堂之上,他的話估計就沒多大影響力瞭,但這種思想未免有些自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當然也不能說甲午戰爭的失敗都怪李鴻章,但你也不能說甲午戰爭的失敗和李鴻章毫無關系。
同時不能說如果李鴻章不犯這些錯誤,甲午之戰就能贏。但是至少輸得不會那麼慘,或許會少死些人,少賠點錢。

1901年,賦閑在傢的李鴻章被請出簽訂《辛醜條約》,後一向被李鴻章視為大清帝國的盟友,朋友的俄國向清朝發難,李鴻章氣血攻心,同年病逝傢中。
再來看一看他那首詩吧。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
的確,他做到瞭,後人的史書必將寫上他李鴻章。
但這筆該怎麼寫呢?
是寫他意氣風發,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捻軍起義,幫助中國解決外交問題,大清帝國最後的頂梁柱?
還是寫他外交不利,畏洋人如猛虎,自私自利,為自身利益出賣國傢民族的賣國賊,晚清亂世中的一個奸臣?
正如他自己說的。
“這幾個字不好寫啊”
對於李鴻章,我比較認可梁啟超先生那句話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