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生平為曹魏做瞭哪些貢獻?張繡最後是怎麼死的?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張繡生平為曹魏做瞭哪些貢獻?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在荊州一脈,不僅僅隻有劉表一傢軍閥所在,還有一支看似並不強勢,但是卻又時時刻刻都在左右戰局的一股力量存在其中,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張繡是也。
首先,我們要談一個民眾裡面的常見誤區。在民間常常有說法,說張繡是師從童淵,使一桿虎頭金槍,學得一手好生瞭得的“百鳥朝鳳槍”的大招,更是大戰趙雲三百回合,活生生上演瞭一部大戲。以上的說法呢,其實在史料之中都並無考證,也無記載,均是民間對於三國人物的評書或者說是形象的二次塑造罷瞭。在明白張繡其實並沒有這麼大的武功背景和優質的師資力量之後,我們就正式開始論一論張繡這個人物。
張繡的生年並無考證,其在歷史舞臺上第一次登臺演出是在涼州大亂的時候,《三國志》中首次提及的事件就是“邊章、韓遂為亂涼州,金城曲勝襲殺祖厲長劉雋”。就是說張繡人生的第一個選擇就出現在瞭他的面前,張繡雖無高強的武功,也無過人的智慧,但是這個時候的他展現出瞭充足的勇氣,找瞭個機會把麹勝(殺害劉雋的兇手)給做掉瞭。

但是這件事情還沒有普普通通的就結束,輿論優勢完完全全地站在瞭張繡這邊,《三國志》記載為“郡內義之。遂招合少年,為邑中豪傑。”一舉之下,張繡成為瞭當地的小英雄,迅速招兵買馬,做起瞭自己的“企業”。而他自己殊不知,看起來男主角劇情出身的他,即將迎來的確是一個騎虎難下,不左不右的人生。
但是這種“民營”小股勢力畢竟難成大器,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男主角的光環。這種時候張繡的另一個優勢就體現出來瞭,那就是張繡有個好叔叔,即張濟,跟著叔叔一起混,張繡的日子好混多瞭,這應該也是張繡人生之中最舒服的一段日子瞭。一路混到瞭建忠將軍,封宣威侯。
但是在國傢整體都動蕩不安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勢力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糧食問題。張濟(張繡的叔叔)的軍隊也不例外,面臨到瞭“濟屯弘農,士卒饑餓”的一個局面。
這個時候,就到瞭拼拳頭的時候瞭。張濟抬頭一看:這個荊州牧劉表看起來有點像那種人傻錢多的男配角哈,看我搞定這個經驗寶寶。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正如筆者之前文章裡提到的那樣,劉表集團在面對流氓強盜的入侵時,展現出瞭非常強大的戰鬥力,直接射殺掉瞭張濟。這下子一來,張繡又不得不站瞭出來,接手瞭自己舅舅的凋零產業。這份產業接手得怎麼樣呢?其實並不好,很快就在劉表的三言兩語之下化為瞭劉表的私房武裝。而對於戰敗方張繡來說,在兵乏糧少的情況下,劉表能夠提供給自己一個歇腳的地方,同時保障後勤的供應,無疑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於是本來剛剛成型的張繡又搖身一變,成為瞭劉表的“連鎖加盟店”。
“連鎖加盟店”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大的不好,畢竟劉表年數已高,萬一哪天突然暴斃,還是可以養精蓄銳爭取有一天脫身的,但是張繡的風雨就是少不瞭。劉表洽談完畢之後,曹老板又過來瞭,面對年輕力壯的新生代黑馬企業,求穩的張繡選擇的乖乖屈服。不過曹老板的毛病這個時候又犯瞭——喜歡人妻,直接把張繡的嫂嫂給納瞭過去。這段事件在《三國志》中也有著詳細的記載:“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繡還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一下子就發生瞭我們熟知的大戰。張繡直接把曹老板打退,和自己之前的老東傢劉表站回同一戰線。

(張繡首席謀士賈詡)
隨後,張繡也與曹操發生過一次經典的戰役,就是大傢都非常熟悉的賈詡“先不追”和“再追擊”的故事,這裡就不多做闡述瞭。可以說在這兩年裡面張繡和曹老板這麼厲害角色的作戰中還是取得瞭不錯的戰績。
但是很快,張繡就再一次面對瞭騎虎難下的局面。
建安四年的時候,面對官渡之戰的大局面,張繡的首席軍師賈詡迅速給出瞭投降的建議,這個建議從賈詡的角度來看是沒有問題的,隻不過賈詡這裡的想法和利益與自己的主公的利益卻有著暗暗的不同(其實這種現象在三國裡面非常常見,在以後的謀士篇中,筆者會專門提及這個部分)。對於賈詡來說,良禽擇木而棲,並沒有什麼問題,曹氏集團不僅發展前途好,而且融入其中也是早晚的事情,此時此刻在袁曹相爭的重大時刻,張繡這股力量一下子成為瞭重中之重(而且,殺其二子的事件和賈詡也沒有什麼大關系),此時不入更待何時呢?
但是對於張繡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做決定的事情,可以說是騎虎難下瞭,局面確實如賈詡所說不差,而且賈詡也確實沒有做過錯誤的決定,但是張繡投降之後的局面是否真的那麼好呢?

一開始當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瞭,無論是曹老板剛見面的“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還是之後的張繡“力戰有功,復增邑凡二千戶”,亦或者是後來的“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諸將封未有滿千戶者,而繡特多”。可以說張繡是希望能在曹老板底下好好過日子的,也是付出瞭努力的,曹老板也確實是為瞭拉攏人心做出瞭非常多的工作。
但是要命的是,張繡和曹氏傢族的根本問題——血海深仇是著實難以抹去的。張繡的死亡是令人難以捉摸的,按照《三國志》的說法是“從征烏丸於柳城,未至,薨,謚曰定侯。”而《魏略》中的說法卻是“五官將(這裡指曹丕)數因請會,發怒曰:“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繡心不自安,乃自殺。”但是又要提出疑問的是曹丕成為五官中郎將是在建安十六年發生的事情,在時間存在沖突。也就是說這裡非常的難以分辨真假。
但是筆者認為無論真假,從另一件事情卻能夠清楚地看出張繡一傢人具體的處境,那就是張繡後代的下場:“子泉嗣,坐與魏諷謀反誅,國除。”也是就是說張繡的兒子參與瞭謀反的事件,這與張繡一開始的忠心降曹,努力做事,安心求穩的初心和作風是完全相違背的。那就隻存在一種可能就是張繡一傢確實到瞭生死存亡不得不反的關鍵時刻才會參與這次的謀反(總不能說張繡這支源起於董卓部下張濟的部隊參與魏諷的謀反事件是忠心於漢室,既然這點說不通,就隻有這個答案瞭)。也就是說,即是沒有曹丕的相逼,張繡也一直都面臨著曹氏傢族明面上的榮耀和背地裡的壓力。這麼一看,就一瞬間什麼的明白瞭。
縱觀張繡一生,郡內英雄出身,胸懷大義聚眾,卻幾番風雨坎坷,而自從踏上瞭這條軍閥的道路之後,就一直都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局面,無論是舅舅為劉表射殺後不得已做其看門狗,亦或者是頭頂一片青青草原的情況下與曹操翻臉,殺其二子埋下禍患,還是官渡之戰的時候無奈二次降曹,都是被歷史選擇所被迫推動的。在風雨之中,歷史沒有給張繡多少選擇的機會與餘地,留給他的,隻有現實與殘酷罷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