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是安史之亂終結的嗎?為什麼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便一蹶不振?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為什麼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便一蹶不振?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作為中國的大一統朝代之一,唐朝有一個很奇特的地方,那就是以安史之亂為節點,唐朝呈現出來的景象是完全不同的。安史之亂爆發以前,唐朝欣欣向榮,締造瞭大唐盛世,舉世聞名;然而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朝卻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重現大唐盛世。
可以說,安史之亂就像是一把尖刀一樣,將盛唐攔腰斬斷,以致於很多人提起唐朝,根本就不提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

可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步伐並不算緩慢,從安祿山、史思明反叛,到朝廷將叛亂鎮壓平定,一共不到八年。然而唐朝在將叛亂平定以後,卻始終沒有重現輝煌,別說重現盛世,連像樣的中興都沒有出現幾次。這不免令人疑惑,到底是什麼,讓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一蹶不振呢?
安史之亂的打擊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場席卷全國的內亂,給社會帶來瞭一次空前的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裡蕭條”。整個黃河中下遊,幾乎都遭受戰火,這讓唐朝元氣大傷。

可是戰爭的打擊是唯一的原因嗎?當然不是,中國古代大一統朝代發生大規模內亂並不是一件稀罕事,但封建王朝往往可以憑借自身的體制,逐漸恢復元氣。唐朝被一次安史之亂給打擊得一蹶不振,就說明它的體制已經出瞭問題,喪失瞭恢復元氣的能力。
其實,唐朝的體制問題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暴露出來,它們集中體現在兵制和將制上。唐朝初年以府兵制為主,官府征發均田農民,閑時讓他們務農,戰時打仗。可是隨著土地兼並的日益嚴重,到唐玄宗時期,均田制已經崩潰,農民們紛紛流亡,唐朝府兵制失去瞭賴以實行的經濟條件。為瞭緩解兵員的壓力,唐玄宗下令實行募兵制,在諸色征行人和客戶中招募自願長住鎮戍的健兒。這樣一來,唐朝就形成瞭外重內輕的局面。

在將制上,唐朝設“節度使”一職。起初,節度使還隻是管理邊地兵鎮的軍事,但是後來,許多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僅管理軍事,而且還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新唐書》中載:“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這樣一來,節度使便成瞭轄區內的“土皇帝”,連州刺史都成瞭他們的部屬。
這種政治體制,勢必會導致藩鎮崛起。到安史之亂爆發以前,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萬,但中央卻隻有八萬。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以後,安祿山失敗瞭,但是藩鎮還在,節度使還在。
唐朝的統治者不是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他們卻無能為力。唐朝的軍人們已經形成瞭利益集團,他們不會允許朝廷結束藩鎮割據的格局。

面對這種情況,皇帝隻有兩種選擇,要麼妥協,要麼宣戰。唐代宗選擇瞭前者,唐德宗選擇瞭後者,但他們都失敗瞭。代宗的失敗在於他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徹底鏟除後患。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亂後,仍任歸唐的安史舊將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三人為節度使,並率所部駐於河北,史稱河朔三鎮。德宗的失敗在於唐朝積重難返,他又太過心急。代宗姑息餘孽,以致於河北成為割據勢力,德宗想要解決河北,但卻引起各地軍鎮的動亂,最終連長安都丟瞭。
而這次失敗,又埋下另外一個禍患:宦官幹政。德宗命禁軍“神策軍”討伐河北的河朔三鎮,但是軍中和各地藩鎮卻出現大量不聽調遣和臨陣倒戈者,以至於德宗大敗,長安淪陷。自此以後,德宗不再信任朝臣,他開始重用心腹宦官,讓他們轄制軍隊。德宗以為這樣就可以掌控軍隊,但他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舉動給唐朝帶來瞭巨大的災難。

皇帝本就隻有神策軍這麼一支親軍,當他們將這支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太監以後,就再沒有憑借瞭。掌控神策軍的宦官走上臺前,明目張膽的篡權,他們將穆宗、敬宗害死,文宗、武宗也被宦官挾制,沒有實權。這種情況持續瞭一百多年,在這期間的皇帝不是被太監殺死,就是淪為太監的傀儡。
而且,這還隻是內憂,唐朝還有外患。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朝廷從大量抵禦吐蕃的軍隊中調撥士兵,平定叛亂。吐蕃見此良機,大舉入侵唐朝邊疆,占領瞭唐朝的大片地區,他們甚至還一度攻入長安,擁立瞭偽帝。

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安史之亂。唐朝當初平定安史之亂之所以那樣迅速,是因為朝廷對割據勢力們進行瞭妥協,但有得就有失,快速平定安史之亂的代價就是藩鎮割據的隱患。唐朝解決不瞭藩鎮割據,還因此衍生出許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唐朝還能夠茍延殘喘一百多年已經屬實不易,想讓它重建大唐盛世,那是難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