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王族血脈為什麼會去賣草鞋?是什麼讓劉備這麼落魄?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劉備是王族血脈為什麼會去賣草鞋?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古人說得好“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沒錯,但是到瞭劉備這一代早已經傢道中落,畢竟他與祖上是隔瞭十代以上,漢武帝時期開始的推恩令制度早已經註定瞭劉備這一代生活好不到哪去。
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勝是誰?他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

漢初,高祖實現分封制,不僅分封七個異姓王,還封瞭十二個同姓王,諸王以郡為國。但是分封制從一開始就埋下瞭禍根,先是楚王韓信、淮南王英佈等異姓王叛亂,漢景帝時期又發生同姓的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即位之後,大臣們鑒於七國之亂的教訓,對藩王們非常忌憚,動不動上奏檢舉他們的過失。
劉勝對此很不滿,就大膽上奏揭發地方官吏欺凌諸侯王之事,武帝知道後,增加瞭諸侯的待遇,停止官吏檢舉諸侯王,並采用大臣主父偃的建議(推恩令),允許各諸侯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下面的子弟,朝廷還為他們制定制度和封號,這看似是朝廷的一種優禮厚恩,實際上諸侯的封國土地已經漸漸分散削弱變小。

據《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意思是說劉勝為人喜好酒色,有兒子一百二十多人,劉勝這麼能生,簡直稱得上是超級生育機器。這麼多的兒子,自然難以做到一視同仁,厚此薄彼也在情理之中,嫡庶有別,親疏有別,封國就那麼大,一百多個兒子把傢產、爵位一分配,再代代稀釋,總有一部分到最後混成瞭草根,比如劉備,混成瞭織席販履的貧農。
我們以《三國演義》劉備初次見漢獻帝時的情景作為參考:

劉備上殿後跪伏於地,漢獻帝問曰:“卿祖何人?”劉備回答說:“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
獻帝大驚,即命人找到宗譜查看,負責管理宗族事務的令宗正卿據譜大聲宣讀:“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

《三國演義》對劉備的傢譜有藝術加工的成分,我們再看看正史《三國志》記載的“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范令”。
劉備是正兒八經的中山靖王之後 ,這事兒肯定假不瞭,但是劉備和他的高祖中間隔瞭兩百多年,劉備的祖父劉雄,隻是小小的東郡范令,而且還是通過舉孝廉當上這芝麻小官的。他的父親劉弘早亡,劉備與母親相依為命織,靠席販履為業,生活過得非常艱苦。

可見,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政策效果非常明顯,為瞭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推恩令強制要求諸侯王子弟不分嫡庶長幼,要一視同仁將封國土地分封下去,諸侯國如此被越封越小,一直到最後無地可封,就隻能落個皇族的身份而自謀生路,劉備,正是推恩令頒行到最後的結果,所以他混成那樣是制度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