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代王朝沒有一支絕對忠臣的軍隊?趙匡胤重文輕武是否真的錯瞭?
你們知道為什麼歷代王朝沒有一支絕對忠臣的軍隊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在傳統中國,這就是一個基本無解的問題。
如何長期保有一支絕對忠誠又能征善戰的精兵?
答案是不可能。
1.不想要,趙匡胤不想要,歷代皇帝們也不想要
立國之初,開國君主一定是帶瞭一批天底下最善戰的將軍和最詭詐的謀臣,當然還得有一支最能打的軍隊。將軍善戰、謀臣詭詐很重要,但軍隊能打最重要。因為最後決勝負的,肯定是軍隊。

然而,一旦立國,軍隊的數量可能不會減少,但軍隊的質量必須是斷崖式下降。
師老兵疲,是一個原因;不打仗瞭,也是一個原因;但更核心的原因是皇帝和朝堂就不想要這麼一支精兵,因為太危險。
國內的諸侯被幹掉瞭,國外的蠻夷被趕跑瞭,現在留著一支龐大且精銳的軍隊,能幹什麼用?這支軍隊的最佳用處就是被別有用心的人給利用,然後把皇帝和朝堂徹底推翻,改朝換代。
所以,歷朝歷代一直在幹的一件事就是:持之以恒地削弱軍隊的戰鬥力。
減其數量、卸其甲胄,都不如幹掉名將的效率高。所以,漢初平異性諸侯王之戰,實際上就是把那幾個最能打的將軍,全部幹掉。
趙匡胤玩得不僅文明而且高明。文明的是手段,杯酒釋兵權;高明的是制度,重文抑武。以後的帝國精英,最好的出路就是學習文化知識,至於兵法韜略、舞刀弄槍,就免瞭。
2.養不起,最有錢的宋朝養不起,其他朝代也養不起
之所以強漢、之所以盛唐,就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立國以後,仍舊武力彪悍,打遍全部地理視界。
為什麼強漢和盛唐能如此?
原因是戰爭任務最繁重。
漢武帝是歷代漢族皇帝中的一個奇葩存在,一生最熱衷的就兩件事:一個是淫祀濫祭、四處求仙;一個是征戰殺伐、四處打仗。

而漢武帝之所以敢這麼囂張,是建立在他老子景帝、他爺爺文帝休養生息的基礎之上。兩代人的積蓄,供其一代人揮霍。
還有就是漢朝的競爭對手太強大,北方的草原帝國匈奴,這個任務真心不好解決,所以就得一直打。
強漢之所以強,是因為有精兵;而之所以有精兵,是因為有戰爭任務。所以,精兵首先是靠戰爭養起來的。這不僅是錢的問題,還得用血、用命。所以,最有錢的宋朝養不起。
唐朝呢?唐朝也是四處征伐,這是源自北魏的草原邏輯才支撐起來的。但是,唐朝是打遍瞭天下,最後卻是被自己的精兵給打遍瞭。
所以,要保有精兵,就得常常打仗,這不是養兵的錢,而是練兵的錢。
3.管不住,到時候絕對不是士兵聽將軍的、將軍聽皇帝的
要說精兵最猛的時代,一個是三國,一個是五代十國。這兩個朝代精兵遍地、猛將如雲。三國被一本《三國演義》給演義得太道德瞭,所以精兵的狠辣形象不夠強。再一個就是三國是一個豪族時代,除瞭精兵還有豪族,所以精兵也被壓制瞭。
五代十國,才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精兵時代。而這個時代遵循的邏輯卻是: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
郭威篡位,自己肯定也想,但他不想也不行,因為將軍們不幹,將軍們即便幹,當兵的也不幹。因為郭威當皇帝,才能去打仗,這群以刀尖舔血為生的大兵才能合法去搶劫。後來,為瞭不讓當兵的去搶劫,郭威才在回京篡位前,跟大傢談條件、搞約法:不能搶劫、我就當皇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也是這個套路。他老趙不想當皇帝都不行,因為手底下的將軍想當開國將軍,手底下的士兵想回去搶劫。

所以,保有精兵的權力遊戲就是皇帝聽將軍的,而將軍聽精兵的。所以,管不住,真得管不住。
十幾萬大軍,個個都是特種兵的伸手,隨便拉出去一個,都是以一當十的主兒,你讓他天天在軍營裡扔石頭。這絕對不可能,咱們出去搶劫好不好?
所以,造反是肯定的,沒有別有用心的人,這夥人也得制造一個別有用心的人。
因此,趙匡胤這個人的手段是極高明的。他不僅在物質上實現瞭和平,而且也在制度上制服瞭精兵。至於以後怎麼樣,那他就真得管不瞭瞭,反正必須得結束五代十國這個亂世。
4.總結:傳統王朝是沒有智慧嗎
傳統王朝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它的建立基礎是一個傢天下的神話故事。而執行這個故事腳本的,卻是中央集權。
所以,核心的皇帝最重要,也最不重要。
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皇帝是衍生其他權力的淵源。君權神授,所以皇帝;忠於皇帝,所以朝廷;朝廷命官,所以天下。就是這樣一個權力衍生邏輯,因此皇帝很重要。他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也是權力遊戲的核心。
而之所以不重要,就是因為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傢。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五朝宰相
馮道,曾在燕王劉守光手底下混,後來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宰相。宰相是國傢領袖,壟斷朝堂、也壟斷瞭國傢行政。所以,隻換皇帝不換宰相、不換朝堂,國傢仍舊能夠照常運行下去。

要換皇帝怎麼換?五代十國的邏輯是:有精兵就可以。
所以,傢天下這個故事,皇帝的這個核心,中央集權這個格局,也就決定瞭精兵在手、皇帝可換,換瞭皇帝也能講好故事。
問題出在瞭哪裡?
問題就是:傢天下和皇帝這個故事太簡單。
雖然儒傢思想拼命包裝、文人士大夫玩命神化,但還是擋不住精兵。
故事的力量戰勝不瞭物質的力量,這才是全部問題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