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大量荒地不開墾,農民為何不去開墾荒地要去造反?
古代農民為何不去開墾荒地要去造反?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縱覽中國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其中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而說到農耕社會,自然就離不開農民和土地這兩個關鍵因素瞭。這也正是歷代王朝的覆滅因素中,總會有農民起義爆發的緣故。

耕地
然而,事實上中國古代的人口數量比起現在來說並不算多。而且,歷朝歷代民間未開墾的荒地也有不少。那麼歷朝歷代的絕大多數農民,為何甘願選擇被地主壓迫和剝削,也不去開墾一塊屬於自己的荒地呢?
第一、天災人禍,苛政兇猛。
熟悉中國封建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每個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會在中後期出現一些天災和人禍(“人禍”更為兇猛),而這一切都源自於歷代王朝中後期無法避免的朝政敗壞現象。因為,無論哪個王朝一旦出現朝政腐敗的跡象,那麼底層的農民百姓必然會遭受苛捐雜稅重負,以及貪官污吏的欺壓。

柳宗元
譬如,唐代柳宗元所作的《捕蛇者說》中便曾有過“苛政猛於虎”的描述。再比如明末時期,加在農民身上的重擔,除去原定的賦稅之外,還有所謂的“三響”需要額外繳納(“三響”即遼餉、剿餉和練餉)。可事實上統治者根本不知道,這些生活在底層的農民在如此苛捐雜稅的重壓之下,已經無法靠種地來養傢糊口瞭。換句話說,農民一旦種地就意味著要擔負起沉重的稅務。而很多農民因繳納不起這無盡的稅收,最終東拼西借負債累累。更有甚者,還會因此而傢破人亡。

多爾袞劇照
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朝初期的攝政王多爾袞就曾總結過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而真相也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明朝的弊政,虐害人民最厲害的地方莫過於附加征收的遼餉。因為遼餉的沉重負擔,於是各地的人民紛紛開始起義造反。可明朝政府卻不以為意,反而又附加瞭剿餉和練餉。而這人民在這“三餉”的長期壓迫之下,早已是苦不堪言。以至於整個明朝末期的20年間,全國的老百姓都處在一個朝不保夕的狀態。最終,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明王朝這才走向瞭滅亡。

古代農耕
當然,正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事實上每一代封建王朝到瞭統治的中後期,基本上都會出現因各種弊政和腐敗現象。而全國農民耕種的田地,便成瞭被剝削的主要目標和來源。農民為瞭生存迫不得已隻能逃稅,至於逃稅的手段無非是拋棄原有的土地遠走逃亡成為流民,亦或是將土地賣給有免稅資格的官吏和鄉紳,並成為他們的佃戶為其勞作(受其剝削)。

古代農耕工具
第二、技術問題,山林有主。
眾所周知,開墾新地種植在古代絕非易事。譬如,農民針對新開墾的耕地土壤培養,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就拿中國古代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麥子和水稻來說,新開墾的稻土水田(種植水稻的耕地),就需要長期的土壤培養才能達到穩定的產量。

古代農耕
即便是采用現代先進的農業技術,也要3-5年時間才培養成一塊中等產量的稻田。因此,以古代的農業技術水平來說,需要的時間隻會更長。再加上新開墾的水田一般都沒什麼產量,甚至起初幾年絕收都是常有的事。至於種植麥子的情況,也比種水稻好不瞭多少。

稻田
因此,如果按古代土地的稅收標準來看的話,古代農民隻要種地就必須按畝交稅。可新開墾的土地卻無法從一開始就得到不錯的收成。所以,農民們自然也不會有人去開荒瞭。

古代農耕
另外,一般來說全國各地的山林土地也都是各有其主,並不是你想開墾就能隨便開墾的。總得來說,歷代封建王朝雖有大量的荒地未被開墾。但這卻並不是因為古代農民懶惰導致的現象,事實上他們選擇被地主剝削也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