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節和現代完全不一樣 秦國過年和現在國慶節重合
對古代過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各位朋友下午好!小編這幾天陸續給大傢介紹瞭許多傳統春節習俗,引發瞭讀者熱議。除風俗有所不同之外,古代“春節”的具體日期也和現在截然不同。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歷史上的那些“春節”。

▲清代姚文瀚《歲朝歡慶圖》(局部)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其實沒有“春節”這個概念,辛亥革命後湖北軍政府為推廣公歷紀年,這才把中國傳統的年節改為春節,所以“春節”一詞的歷史僅僅百餘年,古人將春節都叫做“年節”,而年節的歷史與古代農耕文化密不可分。雖然年節由來已久,但在不同朝代,年節的日期也大為不同,而這主要是因為各朝所用歷法不同而導致的。我國最早使用的歷法是夏朝的“夏歷”,即現在普遍意義上的“農歷”,夏歷根據天幹地支將全年分為十二個月,對應十二生肖,夏人規定建寅為正月,即每年一月為新年初始,這與現代農歷並無太大差別。

▲古代農耕場景復原
成湯代夏,殷商君王改建醜為正,規定夏歷十二月為正月,即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如此一來,商人過年的時間就比夏人提前瞭整整一個月;周朝建立後又改變歷法,將建子定為歲首,即夏歷十一月為正月,十一月初一為元旦,雖然周天子是這樣規定的,然而一些諸侯國仍舊沿用殷商歷法,這就導致不同地方過年日期卻可能相差一個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各國采取不同歷法的做法著實混亂,於是下詔全國統一以建亥為正,即夏歷十月初一為元旦,這就導致秦帝國的過年時間幾乎與現在的國慶節重合。

▲秦始皇嬴政劇照
秦朝二世而亡,漢代沿用秦歷,規定每年十月一日為年,不過漢初時曾對歷法進行瞭一定改革,要求百姓不以十月為正,而是直接稱呼十月為年。不過這並沒有持續多久,漢武帝改元太初時,太史令司馬遷制定瞭更為嚴謹的《太初歷》以正農時。太初歷復用夏歷,將建寅作為歲首,這就與現代春節的時間相符合瞭。太初歷一直沿用至西漢末年,直至王莽篡漢才被廢除,王莽為鞏固統治,宣揚“復古”而改用殷歷,又把十二月作為正月,百姓們這下不買賬瞭,民間也就按照太初歷過日子,仍以一月為正。更始帝劉玄登基後,又把官方歷法給改瞭回來,繼續遵從夏歷。

▲晉武帝司馬炎畫像
三國時期,曹魏又把官方歷法給改為景初歷,夏歷十二月再次成為正月,西晉一統天下後隨後在全國推行景初歷。時間一長,百姓們也就習慣於十二月為年,覺得提前一個月過年並沒有什麼大不瞭。不過到瞭南朝劉宋時期,宋文帝劉義隆一心想要青史留名,成本最低的辦法就是更改歷法,於是他在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頒行《元嘉歷》,規定夏歷一月為正。由於當時南北分立,長江兩邊沿用的歷法並不一致,北朝國傢采用景初歷,南朝則用元嘉歷,一些江北的百姓在十二月過年之後,一月回到江南老傢可能又要再過一次年。

▲隋文帝楊堅劇照
北周時期,統治者改用甲子元歷,以一月為年。在隋朝統一南北後,百姓們過年的日期又得到瞭統一。至此,以夏歷一月初一為年節的傳統基本確定瞭下來。當然,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武曌篡唐建周之時,再度實行周歷,直到退位後才又將歷法改回為夏歷。此後,中國過年的日期再無變化,時至今日都是如此。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歷法》《古代天文歷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