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後為什麼不追封關羽 這背後有哪些原因
還不知道:劉備為什麼不追封關羽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為東吳所殺害。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得知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就去討伐東吳要為關羽報仇。但是,我們要說明一下,劉備出兵東吳與關羽被殺,中間有一年半的時間。
這一年半的時間,劉備做瞭一件事,就是稱帝。但是,在稱帝後,劉備並沒有追封關羽。而是草率出兵攻打東吳,他沒有追封關羽背後有哪些原因呢?他攻打東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嗎?

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劉備稱帝後為什麼沒有追封關羽?
古代的帝王,對於有功之臣在死後,往往給予謚號,以示懷念和尊敬。劉備和關羽之間的感情,可以說是如同親兄弟。劉備之所以稱帝後沒有追封關羽,筆者認為主要可能存在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沒有來得及追封。劉備是在公元221年四月稱帝,七月份就發兵攻打東吳。期間,東吳孫權也派使者求和過,但是被劉備憤然拒絕。從劉備稱帝到發兵攻打東吳之間,隻有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而稱帝後劉備不僅需要處理好不同利益集團的關系, 又要安排出兵計劃部署。在這種情況下,時間上可能根本來不及或者說顧不上追封。

第二種原因,想出兵東吳收回荊州後追封。關羽之死,是因為荊州失守,兵敗而被東吳殺害。劉備此次出兵伐吳,率領十萬大軍,是抱著必勝的信念去的。也可以說是投入瞭蜀漢的主要軍事力量,自己也禦駕親征。所以,他很有可能想在取回荊州,取得勝利之後再追封,這樣也更能慰問關羽的在天之靈。隻是他沒有想到,最終會以失敗收場。

第三種原因,不好追封。關羽雖然說是戰死沙場,但是畢竟荊州也失守瞭。荊州失守,也與關羽的傲慢輕敵有一定的關系。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荊州失守,則天下統一大業將難以實現。可以說,關羽的失誤,不但送瞭自己的性命,也使得劉備稱霸統一天下的藍圖計劃被打破瞭。

在這種情況下,追封關羽不合時宜。隻能等到自己禦駕親征,如果收回瞭荊州,再追封更能服眾。這第三種原因可能也與劉禪給予的謚號有關,我們接下來再說。
那麼,第二個問題,劉備攻打東吳真的是怒發沖冠,為關羽報仇嗎?
個人認為,不太可能。從時間上看,劉備出兵攻打東吳,距離關羽被殺,中間整整一年半。這段時間,劉備是很悲痛,但是他還在忙另一件事,就是稱帝。這說明對於劉備而言,失去愛將固然痛苦,但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路,如果二者選其一,他選後者。

從劉備個人的隱忍力來看,也不可能。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先後投靠多個主公。直到赤壁之戰後得到荊州才開始嶄露頭角。這些經歷都使得他有著超乎常人的隱忍力。他曾經用種菜來隱藏英雄之心,用打雷來掩蓋英雄本色,又豈是那種為瞭一個人的死而興師動眾呢?
如此說來,劉備稱帝後率領重兵攻打東吳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奪回荊州,至於為關羽報仇,或許是捎帶的一點兒想法。既然是奪回荊州,為何不采用趙雲和諸葛亮的建議“緩圖之”呢?為何在沒有精密的部署的情況下就禦駕親征呢?
第一,是劉備這時剛稱帝,威望正高,將士們的信心也高。劉備想利用這個時機一鼓作氣奪回荊州,所以他率領瞭十萬將士出發,是抱著一戰定乾坤的想法去的。但是,他沒想到,自己遇到瞭陸遜這個對手。陸遜也是熟讀兵法,深知,軍隊作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因此,劉備到達猇亭之後,陸遜選擇避而不戰,實際就是避開劉備的鋒芒,等待時機。

第二,荊州這塊地太重要,劉備等不得。在劉備稱帝時,他已經60歲,已是花甲之年。本來在得到漢中和益州之後,劉備感覺到自己的抱負和政治理想馬上要實現瞭。然而,沒想到的是,最重要的戰略基地荊州失守瞭。為瞭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為瞭給子孫開創基業,他隻能盡快地去攻打東吳,他怕自己等不瞭,也不想有遺憾。

不過,這場戰爭最終失敗瞭,劉備集團不但失去瞭荊州,而且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實力也大幅度地削弱瞭。不久,劉備白帝城托孤,劉禪繼位。劉禪繼位後,他對五位將軍進行瞭追封,關羽是其中一位。但是,劉禪給關羽的謚號卻是“壯繆侯”?這究竟是何意呢?
“壯繆侯”其中“壯”字,自然是褒義,有剛猛威武之意;一直讓人有爭議和琢磨不透的就是這個“繆”字。“繆”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錯誤”的意思,一種是“計謀、機智”的意思。

劉禪能夠想到這個字,不能不說,劉禪絕對不是一個平庸之輩。這個“繆”字,偏偏有兩種意思,而取哪種意思,劉禪自然不會明示,隻能留給他人去猜想,去下結論。
關羽曾經威震華夏,在樊城之戰中,將曹操逼得差點遷都,不可謂不威猛。每次打仗,劉備帶領一支軍隊,也必然會讓關羽獨自領軍,論作戰謀略,不可謂不機智。所以,如果這個“繆”取第二種意思,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劉禪給予這個謚號,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地勢誇贊關羽勇猛機智,如果真的是完全誇贊,直接封一個像其他四位將軍一樣沒有歧義的謚號就行瞭,比如趙雲被封為“順平侯”,這幾個字完全沒有歧義。
因此,可以說劉禪用意很深,他選擇瞭這個“繆”字,實際是同時取用兩種意思,但是又不明示,讓外人自己琢磨,自己為關羽定位。關羽之死,眾所周知,是因為荊州之失,而失去荊州,對蜀漢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劉備也因為想收回荊州而發動夷陵之戰,最終兵敗而逝。

荊州之失,和關羽的輕敵傲慢是分不開的,劉禪在追封時,即有不情願,又有無奈,所以就選擇瞭這麼一個“繆”字,一個有兩種意思的字,讓後人自己判斷,自己決斷,不可謂不聰明。這個“繆”字,可以說與武則天的無字碑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羽的“壯繆侯”,是褒還是貶,或許隻有劉禪自己心中明白。而後人,隻能根據後人對關羽的認識和評價而偏向性地選擇其中一種釋義。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