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的死因是什麼 朱瞻基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就死瞭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明宣宗朱瞻基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的皇帝是高危職業,歷代皇帝一共335人,平均壽命41,宣宗皇帝活瞭38,雖嫌略早,但也算得上是皇帝中的正常壽命。
被黑成“促織皇帝”的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的爺爺朱棣以造反起傢,總算從侄子手中奪瞭一份傢業給兒孫們。凡是篡位之君,大多比名正言順的帝王們更要努力,更自我節制,直到最後死在瞭工作崗位上,可以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當朱高熾上臺時,實行瞭與民休息的政策,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而真正把朱高熾的“仁政”執行下來的,卻是明宣宗朱瞻基。
自從元末以來,國傢從沒有得到喘息,百姓疲憊不堪,人民期待升平之世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基的歷史使命有三個。

一、政治轉型,以民生經濟為主
在仁宗制定瞭大量的仁政之後,不堪勞累的他終於戀戀不舍地離開瞭大明,接棒的朱瞻基繼承發展瞭他的政策,廣施仁政,使民生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他甚至在田間地頭曾親自勞作,不消片刻就汗流浹背,於是感嘆:“朕小試農具,即汗流浹背,民常年如此,何苦若何!”於是以後輕徭薄賦,成為一代賢主。“坐皇宮九重,思田裡三農”成為他真實的寫照。

二、解決藩王對中央的威脅問題
這件事上,他那野心勃勃的漢王二叔給帶瞭個好頭,雖然漢王已經發展成瞭造反專業戶,但始終沒有成為大氣候,在朱瞻基親征之下,兵不血刃就解決瞭漢王的兵亂。借此機會,朱瞻基大力削減各藩王的護衛,並派出大量文官密探對各地藩王予以監控。自此,藩王亂政這個隱患基本已經消除,這不能不說宣宗皇帝政治手段高明啊!

三、國傢財稅改革
統一瞭征糧的度量衡標準,設立瞭“金花銀”和棉佈繳納稅糧的制度,加大瞭皇莊的繳納比例,減少瞭平民的稅率,通過這項改革,國傢的稅糧穩定地保持在2500萬到2800萬石之間,這還不算軍屯,這樣下來國傢有穩定的稅收,人民也能安居樂業,國傢自然也就欣欣向榮。
經過他的治理,國傢出現瞭“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實,閭閻樂業,歲不能災”的大好局面,史傢甚至將這一段大治稱為能與“周之康成,漢之文景”相媲美的大治之世。
然而,就這麼一個英明的皇帝,竟被清朝文人黑成瞭“促織皇帝”,也是沒誰瞭,話說大清朝你們文人風骨呢?

頗有爭議的宣宗皇帝為何英年早逝
由於明朝沒有風骨文人們的不斷抹黑,似乎宣宗皇帝成為無道昏君,他們不僅在皇帝的愛好上來抹黑,甚至還要杜撰皇帝的私生活,於是各種“桃色新聞”、“服食丹藥”之說便應運而生,可見明朝的史書對他多不友好,所以他英年早逝自然也就被歸入這些荒唐的原因瞭。
關於宣宗之死,服食丹藥與縱欲過度是最沒可能的。
《明實錄》記載,朱瞻基同志的後宮嬪妃不過十四人而已,而且中間還有類似於皇後胡善祥一樣後期不會臨幸的女人,所以說縱欲過度實在是瞎說杜撰。而明朝服食丹藥的皇帝中,隻有世宗皇帝實打實的常年服用道傢煉制的丹藥。

朱元璋與朱棣晚年也曾服用,但皆是治病而已,宣宗皇帝也曾服用同樣也是為瞭治病,更何況,年紀輕輕的朱瞻基會服用丹藥求長生不老嗎?清朝文人們筆下的神棍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這兩種原因是最先能排除的。
勞累過度引發急病而死。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自朱元璋取消丞相,處理政務的擔子就全部壓在瞭皇帝身上,到瞭朱瞻基即位後,雖然他創造性的發明瞭“票擬”和“批紅”制度,但最後的負擔還是在他身上,再加上老朱傢的遺傳基因有可能有些缺陷,十年下來,因勞生疾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毒而亡。這個中毒並非是人為下毒,有三種可能中毒。
第一、所謂中丹毒。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在歷史記載中,宣宗皇帝父親曾服用丹藥,而他自己很少服用道傢煉制的丹藥。即便有所服用,劑量甚少,形不成毒死人的丹毒,所以這種說法應該是不可能的。
第二、裝修材料中毒。從乾清宮的陳設來看,所有染色材料都有汞、朱砂等有毒物質,長時間伴隨著這些有毒物質下來,會產生慢性的汞中毒,這個非常有可能的。有可能大傢會問,清朝皇帝也在皇宮,為何沒有中毒?清朝自康熙起,乾清宮隻有重大典禮才用,再說清朝的時候制漆工藝明顯已經進步瞭許多,北方有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古法制漆的手藝,所以說清朝皇帝基本沒什麼事,跟技術進步大有關系。
第三、把玩器中毒。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眾所周知著名的宣德爐就是宣宗皇帝命人制造的,在造成之後愛不釋手,就連出門也帶著。而且他也非常愛“鬥蛐蛐”,好些罐子也是這種材質打造而成。而宣德爐的打造,裡面有很大的成分是“倭源白水鉛”,長時間的接觸下來,鉛中毒是非常有可能的。
綜合以上說法,宣宗皇帝之死,應該是常年與毒物接觸,早已慢性中毒,再加上老朱傢基因不好,有遺傳病,在長期的工作勞累之下,一旦發病,將無藥可救,這恐怕才是宣宗皇帝死亡的真相吧!皇帝由病而亡,往往會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而由中毒而亡,史書往往會一筆帶過,這也是我們在史書中看到史書為何沒有寫宣宗因何死亡的原因。

結語
雖然宣宗之死固然有蹊蹺之處,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在他主政期間政通人和,大明國力達到瞭極盛,不能因為個人愛好就抹殺瞭他的功績,這一點上清朝文人,包括蒲松齡的確做得有些不妥。最後以一首宣宗皇帝關心民眾疾苦的《減租詩》來結束本文。
官租頗繁重,在昔害有因。而此服田者,本皆貧下民。耕作既勞勤,輸納也亦苦。遂令衣食微,曷以贍其身。殷念側予懷,故跡安得循。下詔減十三,行之四方均。先王親萬姓,有若父子親。茲惟重邦本,豈曰矜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