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曹操這個人其實是非常節儉 曹操到底節儉到什麼地步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曹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曹操每頓飯會吃什麼樣的菜?如果不瞭解曹操這個人的話,可能很多人的想象中,會是皇帝級別的那種待遇,頓頓都是好菜,但是如果有一些瞭解的話就會知道,曹操這個人其實是非常節儉的,相比人們想象中的那種狀態,曹操可以說是簡樸至極。那麼他究竟節儉到瞭一種什麼樣的程度呢?一起來看看這些例子你就知道瞭。

曹操算是東漢、三國時代的“極品”:他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和文學才能是極致的;其節儉,也是極致的。
很多人可能會把曹操政治、軍事和文學上的才能,與其生活上的節儉區隔開來,其實不然,曹操的節儉,和其他才能是相通的。他的廉潔,促成其政治軍事成就;他的政治軍事生涯,養成其廉潔的品質。
節儉清廉傢裡用餐隻有一道肉菜 不準熏香
先說說曹操生活上的節儉。諸位讀者已經熟悉的故事我就不重復瞭,咱就挑幾個細節講一講。
在曹操的《內誡令》裡,有這麼一條:“孤不好鮮飾嚴具。”大意是我不喜歡裝飾華麗顯眼的用具。例如行李箱,就用竹子為原料,用粗佈縫裡子,“以帛衣粗佈做裡”。曹操就是拎著這麼口簡陋的皮箱上前線的,而且這是他的常態,“此孤之平常所用也”。
至於吃的,傢裡用餐也不過“一肉”,就是一道肉菜。甚至曹夫人卞氏請弟弟一傢吃飯,連魚和肉都沒有,孤寒得很。
東漢時期,人們喜歡熏香,例如曹操的謀士荀彧,人稱“荀令香”,或稱“令君香”,說明這荀彧喜歡熏香。據《襄陽記》記載,荀彧每坐一個地方,那 地方就要香三天。荀彧是曹操的手下,經濟條件不會比曹操好,都這麼海量地熏香,說明曹操還是用得起的。誰知道曹操不好這口,在他的《內誡令》裡說:“昔天 下初定,吾便禁傢內不得熏香。”曹操的閨女也很愛美,偏偏不能趕這個時髦,後來嫁給瞭漢獻帝,因為是皇傢規格,才終於熏上香瞭,曹操還引以為憾,說沒法禁 止嫁出去的女兒熏香,“恨不遂初禁”,恨不能執行當初的禁香令。
當然,曹操也不是不知變通,因此也有例外的時候,允許為瞭去掉房間異味,適當地燒香。那時候的香估計還能起到空氣清新劑的作用,能去掉室內異味,所以曹操允許“房屋不潔,聽燒楓膠及惠香”。這完全是從實用角度來熏香,迫不得已而為之。
曹操到死都很孤寒,臨終前還下令讓傢裡的女人自食其力。

從這些細節看,曹操對物質享受沒多大興趣,何以如此呢?
使命感強以“身非己有,不敢自私”自我期許
史上廉潔奉公的人,一般都是有使命感的人,此類人熱心事業,事業欲強,物欲卻很淡泊,曹操就屬於這類人。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漢獻帝要封曹操為魏公,曹操在給漢獻帝的回信裡說到對自己的期許時,有這麼一句話:“身非己有,不敢自私。”意思 就是說,我的身體不是屬我個人所有的,不敢隻顧自己,有什麼私心。這句話雖然有點自我標榜的味道,但曹操當初出山,還真不是為瞭私利,他是個使命感很強的 人。
曹操起初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是當一個郡守,“建立名譽”,“除殘去穢”,清除地方上的醜惡現象,讓世人都明白他的志向,樹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後來 形勢所迫,他不得不回傢,但也不急著出來找工作,而是打算用二十年時間好好讀書,鍛煉身體,“秋夏讀書,冬春射獵”。但又迫於形勢,他的這個主觀願望不能 實現,不得不出來南征北伐,“為國傢討賊立功”。
待在傢裡,他讀書打獵;出來,他討賊立功。進退之間,他沒多少私心,有的隻是使命感。沒有私心壅塞,沒有貪欲擁擠,就可以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幹事業。其實,他也是給智慧騰出更大的空間,這樣事業就更遊刃有餘瞭。
莊子雲:“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貪欲太深的人,聰明不成問題,但智慧成問題。曹操常常以智慧自許,他去西北和馬超打仗的時候,引來很多人圍 觀, 曹操指著自己的頭,自負地說:鄉親們,我沒什麼好看的,又不是三頭六臂,隻不過腦袋裡多一點智謀而已,“唯多智”。為什麼“多智”?和他物欲比較淡泊有很 大關系。

所以,《魏書》記載,曹操每次臨陣時,“意思安閑”,好像沒事人一般,接下來便“變化如神”。從“安閑”中看出他從容,從容中看出淡泊,又從淡泊中生出智慧,所以他臨陣打仗不慌張,經常能克敵制勝,其實這點和諸葛亮挺像的。
以清廉自奉,才能以豐厚奉他。關於曹操的大方,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也清楚,老曹對關公可夠大方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蹄金,下馬 一蹄銀;又送錦袍、送赤兔。細節有些誇張,但還是有歷史依據的,史書記載他“得靡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得瞭奢侈品,馬上賞賜給有 功的人,隻要功勞級別夠得上,絕對不吝惜千金。曹操正因為對自己吝嗇,清空自己心裡的貪欲,才能騰出這麼多富貴賞給他人。這也是給智慧騰出空間的一個表 現。
所以說,曹操的節儉清廉培養瞭其政治軍事才能,促成其偉業。在東漢末年那個紛爭的年代,如果貪欲太重,就會妨礙智謀的發揮,被其他軍閥滅掉是分 分鐘的事。例如董卓、袁術和公孫瓚,都是一時豪傑,然而,董卓和公孫瓚建私人城堡,積聚糧草和財寶,以為高枕無憂,結果死得最早;袁術稱帝,極其奢華, “荒侈滋甚”,結果亡得最早,臨死前還嫌飯太糙,索要蜜糖。可見,清廉不隻是個人品格修養,也是一種必需的政治軍事素養。
歷史秘密曹操賞關羽的或是從牙縫裡省出來的
看歷史人物,不能光看他的自身修養,也要看時代。時代也在塑造人物,說得具體一點,是時代的需要在塑造人物。
曹操出來創業的時候,正是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時候。東漢社會被極大破壞,遍地災荒,糧草供應很成問題。曹操與呂佈在北方鏖戰,屢次退兵,不是打不過呂佈,而是打著打著沒糧草瞭,得回去找。

大傢記得陳琳替袁紹寫的聲討曹操的檄文吧,文中諷刺曹操派“摸金校尉”去掘墓。據說中國的黃金存量在東漢末年忽然大幅度下滑,因為民間怕黃巾起義,從而大量掩埋黃金所致。這也透露瞭一點:曹操集團的財政很吃緊。
因此,曹操不得不節約開支,以最大限度地供應其軍事集團的運轉,例如他的《鼓吹令》就提到:手下的樂團都是走路上班的,沒有馬騎,而且還精簡人員,目的就在於“為戰士愛馬,為戰士愛糧”。節省出來,一切供應前線。
在曹操的文件裡,還能看到他的寒酸相。曹操的《軍策令》提到,當初和袁紹交戰時,老袁有優質鎧甲一萬副,而老曹隻有二十副;老袁有戰馬鎧甲三百件,而老曹不到十件。
物力艱辛,曹操要戰勝袁紹,戰略物資不省著點用不行。而當年曹操厚賞關羽,就是在他與袁紹決戰之前,正是最寒酸的時候,老曹為瞭留住人才,或許 是從牙縫裡省出來賞賜關羽的。關羽也是個明白人,一方面他是位不為物欲所動的名士,一方面或許知道老曹不容易,因此走之前,掛印封金,統統都退掉瞭。
所以,我們很好理解曹操在奪取袁紹的鄴城之後,拿著那厚厚的財政統計簿和人口戶籍簿,為什麼會歡喜得不得瞭。
總而言之,曹操的節儉,一方面是個人修養使然,另一方面也是軍事形勢使然。他的個人修養契合瞭時代的需要,契合瞭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所以他成功瞭。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但是他對於事業和財富關系的處理,他在物質生活上的淡泊清廉,還是值得後人學習的。而他在歷史上的成就,應該和他的生活方式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