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李陵攻打匈奴時為什麼叛變?李陵真的是叛徒嗎?

李陵攻打匈奴時為什麼叛變?李陵真的是叛徒嗎?

時間:2020-01-25 15:25:0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李陵為什麼叛變?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漢朝在“文景之治”後,綜合國力大增,人民也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漢王朝從解決內部隱患走向解決外部矛盾,此時最大的外部隱患便是北方強大的匈奴。

在漢武帝之前,各帝王對匈奴采取的措施一般是防禦、安撫,以換取和平共處。漢武帝繼位後,在他的勵精圖治下國力日漸強大,對匈奴的態度也發生瞭改變,開始由防禦轉向戰略進攻,就是主動進攻匈奴,想要一舉解決北方匈奴帶來的長期隱患。在一次又一次的漢朝與匈奴的大戰中,誕生瞭諸多名將,例如衛青、霍去病、李廣、趙破奴等等,在眾多英雄史詩的背後,也有悲情的人物,那便是李廣之孫的李陵。

李陵,元光元年(前134)出生於名將世傢,為飛將軍李廣的長孫。李陵擅長騎射,有仁愛之心,名聲很好,曾任職侍中、建章監。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范,讓他領兵八百,而他率軍深入匈奴且順利返回,面對如此佳績,漢武帝破格提升他為騎都尉,命他常駐邊塞教習士兵箭術以防衛匈奴。

天漢二年(前99),李廣領兵三萬進攻天山一帶的匈奴部落,為保障糧草的安全,漢武帝想要李陵承擔運送糧草任務。身為名將之後的李陵,不甘於隻是押送糧草、保障後勤,主動請求出戰。漢武帝對李陵並不十分信任,說沒有多餘的馬匹可以撥給他。李陵仍然積極爭取,說不需要馬匹,隻需五千步兵,願以少擊多直搗單於王庭。漢武帝見他勇氣可嘉,便同意瞭他的請求。

於是,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到浚稽山,遭遇到瞭單於主力部隊,被三萬多匈奴騎兵包圍。李陵見狀迅速指揮隊伍擺開陣列,準備迎擊,匈奴見漢軍人少,便大意的直接沖向李陵部隊。李陵計策生效,匈奴兵敗退,漢軍乘勝追擊,殺匈奴兵數千,首戰告捷。單於大失顏面,非常惱怒,便召集援軍,共八萬多騎兵圍攻李陵。李陵隻能且戰且退,連日的苦戰,士兵傷亡眾多,且士氣大不如前。李陵及時找尋士氣驟降的原因,原來是軍中藏匿有盜賊的妻女,找到病因便對癥下藥將這些女子全部誅殺。果不其然第二天士氣高漲,我軍斬殺匈奴首級三千多。

面對匈奴數萬精兵,李陵還是力有所不足,隻得向東南方突圍撤退,一路上與匈奴兵多次交手。匈奴兵緊追不舍,且懷疑漢軍有埋伏,在多次失利後便準備撤退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英雄與小人,李陵的軍中便有一小人,一個叫管敢的軍侯。管敢因為被在軍中受到侮辱,便逃出投降瞭匈奴,並且告知單於,李陵軍並無後援。李陵軍的詳情全都被單於知曉,單於大喜,對漢軍的攻勢愈加猛烈。李陵隻得敗退折入狹谷,匈奴推石而下,漢軍傷亡慘重。

李陵與將士被困許久,商議四散突圍,還可能有人逃回去報告陛下。李陵半夜與十多名將士組隊出逃,但被數千匈奴兵追趕,將士戰死,李陵隻得下馬投降,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後來漢武帝得知李陵已降匈奴,大怒,文武百官都痛罵李陵。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身為史官的司馬遷直諫,說明瞭李陵的情況,還為他求情說到:“他雖身陷重圍而戰敗,但他殺死殺傷敵人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

因為李陵辯護一事,司馬遷受到牽連,被漢武帝打入牢獄。很久之後,漢武帝終於悔悟瞭,讓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接應李陵,但公孫敖無功而返,還向漢武帝說到,李陵正在訓練匈奴兵以攻漢。漢武帝大怒,便將李陵傢族處以族刑。身在匈奴的李陵聽聞此事,身心將會是多大的打擊啊,實在不可想象。

後來漢使來訪匈奴,李陵質問為何殺他宗族,漢使說因他為匈奴練兵。李陵大嘆,練兵者是李緒,而非李陵。漢使回去告知,漢武帝才知此前李陵練兵一事是謠言,可為時已晚,李陵早已斷瞭回漢的一切念想和幻想。

李陵在匈奴深得單於的喜愛,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為右校王,成瞭掌權的貴族。後來漢武帝去世,昭帝即位,大將軍霍光掌權輔政,霍光早前與李陵是好友,便想接李陵回漢,於是派遣李陵過去的好友任立政等人出使匈奴。任立政等人見到李陵後多次暗示,李陵卻沉默不語,後找到機會直接明說,李陵可放心回漢,富貴之事無須擔心。李陵本可回漢,但他卻有些心灰意冷,最後說,“大丈夫不能反復無常,再次蒙羞。”

勝敗乃兵傢常事,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抗匈奴八萬精兵,是何等機智勇猛,奈何最後不敵而投降。武帝聽信謠言,誅殺李陵宗族,剩下心灰意冷的李陵獨留草原。李陵,他有國有傢,但故國故傢的傷痛永遠留在他心中。當他獨自一人站在茫茫草原,望向遠處時,隻有自己能感受這悲情人生。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