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將李德裕到底有多厲害 一堆黃土解決一樁疑案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唐代李德裕,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李德裕是唐代的一位名臣,他出身世傢大族,因力主削弱藩鎮和參與“牛(僧孺)李(德裕)黨爭”而出名。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裕才智不凡,在他早年出任浙西觀察使時,曾利用一堆普通的黃泥,機智地為一名知事僧的冤案辨明真相,此事一直被後人傳為美談。
那一年,李德裕來到浙西上任不久。在他的轄區內,有一所有名的甘露寺。

有一天,該寺的一名主僧忽然前來告伏,控告剛剛卸任的一位知事僧,在離任移交物品時,吞沒瞭最值錢的一批金子。
那名主僧的告狀時,把這件事說得有頭有尾。他還拿出瞭該寺廟歷年來的財物賬冊,召來瞭前幾任知事僧。
如此一來,物證、人證俱在,似乎足以證明那位知事僧的確是一名侵吞黃金的罪犯。
李德裕將那位被告傳喚到庭,審理此案。

一開始,那位知事僧大呼冤枉,聲稱自己根本沒有接到過前任移交下來的任何黃金,更談不上侵吞。但人證和物證一出示,知事僧見寺內眾人都一口咬定他盜取黃金,他隻好無言以對,低頭默認。
李德裕遵照審案的程序,要求知事僧交代他所盜取的黃金藏在哪裡,或是怎樣銷贓的?然而知事僧卻是支支吾吾,語無倫次。
李德裕見事有蹊蹺,就安排瞭單獨審訊,那位知事僧馬上推翻瞭認罪的口供,流著眼淚一再聲稱冤枉。

知事僧說,寺內不合規矩的事情常有發生,他因不肯同流合污,這才被眾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賬冊文書上記錄的黃金從來就是空的,他從沒有見到過。
知事僧斷言,這次主僧糾合其他僧眾來“告發”自己,隻不過是打算借此進行陷害,以達到排除異己的目的而已。
李德裕仔細觀察,從此人的言語談吐看,確實不像一個奸詐之徒,這就使得案情一下子變得復雜瞭起來。

作為原告方的主僧和前幾任知事僧則仍然咬定,金子是他們一任一任傳下來的,絕對沒有虛假。
雙方似乎都振振有詞,面對著不同的口供,李德裕犯瞭難。然而,天大的難題也不會難倒善於思索的人。
猛然間,李德裕的腦海中,鬼使神差般地湧出瞭一條好主意,他禁不住面露喜色。
第二天,他將此案的原告和證人重新傳喚到庭,再次詢問他們是否都親眼看到和親手處理過這些黃金?大傢都作瞭肯定的回答。

李德裕聽罷眾人的話,沒有任何表態,隻是命令手下人取來一堆粘糊糊的黃泥巴,放在大堂上。眾人看瞭都不解其意,個個莫名其妙。
隨後,李德裕命人把作為原告和證人的一眾僧人用屏風分別隔開,交給他們每人一團浸濕的黃泥。
眾僧都好奇地詢問用這團黃泥幹什麼。李德裕答道,限定一個時間,要求眾僧捏出他們所見到過的,以及交給下一任的那些黃金的大致形狀。

不一會兒工夫,這些人都完成瞭自己的“作品”。結果,各人捏出各的形狀,沒有兩個是相同的。
案情審理到這一步,已經真相大白,原告主僧被判瞭誣陷罪,幾位作偽證的僧人也都罪有應得,而那位剛卸任的知事僧則恢復瞭清白。
一樁迷霧重重的疑案、冤案,就這樣被李德裕用一堆黃泥巧妙地解決瞭。從此以後,李德裕就在當地留下瞭斷案如神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