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為什麼對戚夫人如此狠毒?戚夫人也不善良!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呂雉為什麼對戚夫人如此狠毒?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楚漢風雲》中,劉邦出征討伐陳豨,為瞭防止呂雉加害戚夫人母子,便把兒子如意封為趙王,將戚夫人和如意送出宮去保護起來,卻把對付韓信的重任交給瞭呂雉,而呂雉不辱使命,用計冤殺韓信,又鏟除彭越等異姓王,穩固瞭大漢政權。
盡管呂雉為朝廷做出如此多貢獻,但劉邦在彌留之際即未為呂雉選出合適的宰相人選,勉強讓劉盈繼承皇位,當劉邦死後,呂雉就像變瞭一個人一樣,屢屢加害戚夫人,先是毒死趙王劉如意,又將戚夫人眼睛弄瞎,砍去四肢,拔光頭發,扔進糞坑裡做成人彘。呂雉為何如此狠毒呢?真實歷史上的呂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難道最毒莫過婦人心嗎?

讓我們通過《楚漢風雲》這部影視劇來瞭解一下歷史上的呂雉。作為大漢王朝的第一任皇後,呂雉在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很多歷史學傢對於呂雉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呂雉秦朝之後的第一個女性掌權者,相較於後來的朝代,那時雖同樣是父系社會,卻還隻是初期,仍然可見母系社會遺留的痕跡,所以漢代人對於呂雉也是視為一代帝王的。
呂雉雖沒有正式稱帝,但她的生平卻被歷代的史學傢們,列入為皇帝作傳的本紀當中,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在一直以來的歷史發展潮流當中,被列入帝王本紀的女性隻有兩個人,一個就是我們今天所主要講到的呂雉,另一個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呂雉在古代歷史當中的地位瞭。
可是人生就是一個競技場,規則卻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同樣寬容的,古代的歷史對於男性的約束要比對女性小很多,對於成功的男性,人們往往會關註於英明兩個字,同時他們在成功道路上所運用的手段被人們淡化,就如同我們今天主角呂雉的丈夫劉邦那樣,在成王的道路上,劉邦踩著無數人的骷髏,可是後世人們卻大多看到他建立漢朝的功勛,關於背地裡的那些腥風血雨、心狠手辣則很少有人提及。

呂雉由於毒害戚夫人被打上史上最狠毒女人的烙印
可是對於呂雉這樣的女性,她們的成功則往往會被永恒地打上殘忍二字,仿佛她們天生就如同食人者一般,而呂雉的狠毒在廣為人知的人彘事件當中表現的似乎是淋漓盡致,呂雉將丈夫寵愛的戚夫人做成瞭人彘,用戚夫人的鮮血為她立威鋪路,所有人都在痛斥她的狠毒,所有人都在可憐戚夫人遭遇,可是有幾個人知道戚夫人對呂雉曾經的所作所為也一樣令人發指呢?隻要女人才能更瞭解女人,我們從一個女人的心理角度來分析呂雉為何對戚夫人、趙如意下死手。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天生就是很毒的,沒有哪一個人天生就願意通過狠辣的手段來保全自己,可是很多時候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身不由己的,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其實呂雉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鐵血心腸的人,在劉邦駕崩之後,對於她曾經的那些姬妾,她並沒有為難,比如薄姬和官姬,她都讓她們跟著自己的兒子去到瞭封地,享受封國太後的榮耀,而薄姬也因為後來劉恒登上瞭皇帝之位而成為瞭大漢王朝的太後,獲得瞭最為圓滿的結局。

由此可見,呂雉並不是一個因為自己丈夫的寵愛而就嫉妒其她女性的人,那麼她為何獨獨與戚夫人過不去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在這件事情的背後又有著怎樣不廣為人知的事件在推動。
戚夫人對劉盈和魯元公主的所作所為
戚夫人奪走自己的丈夫,威脅兒子劉盈的儲位
事實上,導致戚夫人最終悲慘結局的人大多數都是她自己,其實戚夫人與現代很多的第三者一樣,認為一個女人如果無法獲得丈夫的全心全意,那麼就理當讓位。劉邦出現在戚夫人人生當中的時候,已經成為瞭大漢帝國的君主,對於這樣的一個人,戚夫人有理由相信他是天生的王者。
可是呂雉卻不一樣,呂雉見證過劉邦所有的狼狽,見證過劉邦為瞭保全自己的生命將孩子推下馬車,見證過劉邦被自己的父親舉著棍子追打被她來勸解,見證過劉邦躲在沼澤地裡翹首以盼,等待著她來送飯。
所以,劉邦在呂雉面前實際上是沒有底氣的,甚至沒有勇氣去直視呂雉的眼睛,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妻子,劉邦沒有任何的愛意,也沒有任何想要親近的念頭。可是對於戚夫人,他仿佛就是天生的真龍天子,而戚夫人也自認為隻有她這樣溫婉如水的女子才能夠配得上劉邦那樣頂天立地的君主。

就這樣,她不滿足於劉邦給予她的寵愛,她認為年老珠黃的呂雉沒有資格占據皇後之位,也不滿足於自己兒子將要得到的封王之位,她想做皇後,她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可是呂雉是一個陪伴劉邦走過瞭最艱難歲月的女人,同時她在後宮當中又沒有任何的污點可以當作把柄,無奈之下,戚夫人便將目光投向瞭呂雉的兒女,並且幾次陷害子女,為後來呂雉對她的痛恨埋下瞭禍根。
魯元公主的丈夫張敖被誣陷謀反,戚夫人脫不瞭幹系
第一次,戚夫人針對的是魯元公主,魯元公主的丈夫趙王張敖被誣陷謀反,劉邦因此大怒,雖然顧及自己的女兒魯元公主的面子沒有殺死張敖,卻將張敖削去封王的爵位,原本屬於趙王的封地,也被劉邦送給瞭與戚夫人的孩子如意,後世很多歷史學傢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戚夫人在這件事情當中並非是一個無辜的旁觀者,而是在背後推波助瀾的那個人,不然張敖的封地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劉如意去繼承。
對於這樣猝不及防的攻擊,呂雉毫無準備,她隻能積極的奔走求助中,隻求能夠保住張敖的性命,最後付出的代價是將趙國封地自願地送給瞭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然後將魯元公主接到自己身邊好好保護。

在戚夫人耳邊風下,兒子劉盈差點被廢掉儲君
第二次,戚夫人針對的是當時的太子劉盈,她認為劉盈軟弱無能,比不上自己的兒子德才兼備,便屢次在劉邦面前提及改立太子的事件,同時戚夫人是一個會哭的孩子,她懂得用自己的柔弱和眼淚去換取劉邦更多的愛,而且戚夫人屢次淚眼婆娑的勸說之下,劉邦終於動瞭改立太子的心思。
針對這一次進攻,當時並沒有多少權力的呂雉同樣不是劉邦的對手,她隻能求助於朝中的文武大臣,好在呂雉在那些大臣心目當中的聲望並不低,她獲得瞭當時禦史大夫周昌的力保,事成之後,呂氏不惜以皇後至尊向周昌跪拜致謝,同時她又獲得瞭張良的幫助,為自己的兒子請來瞭商山四皓,讓劉邦改立太子的心思擱置瞭起來,暫時保全瞭自己兒子的安危。
戚夫人向劉邦建議送魯元公主去匈奴和親
第三次,戚夫人向劉邦提議,將已經嫁人並且生子的魯元公主,送去匈奴和親,要魯元公主拋夫棄子嫁到蠻夷之地,我們無從得知她是怎麼想出這個主意的?或許是看到呂雉太過於強大沒有任何錯誤可以尋找,所以想讓呂雉在痛苦當中失去理智而出現差錯,讓自己有機可乘。

但是無論她處於什麼樣的目的,這樣的做法都太過於不通情理,為瞭保護魯元公主,呂雉在劉邦面前跪瞭一整夜,聲淚俱下的訴說十幾年以來的夫妻之情和骨肉之情,同時,暗地裡聯絡朝中的大臣反抗戚夫人的這一決議,最終打動瞭劉邦,放過瞭魯元公主,讓魯元公主可以與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平安的生活在一起。
戚夫人慫恿劉邦派劉盈禦駕親征
第四,戚夫人又選擇瞭針對劉盈,當時正是京佈反叛,劉邦本來要親自領兵去征討京佈,但是這個時候戚夫人出主意,讓身為太子的劉盈代替自己的父親出征,誰都明白戚夫人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無非就是等著劉盈戰死沙場,好讓自己的兒子順利地成為太子。
京佈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大將,他經歷過秦朝末年的混亂,同時也經歷過楚漢爭霸的艱苦,是一個在亂世當中成長並且生存下來的人,可是劉盈卻是一個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人,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爭的危險,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比拼的不對等。
同時戚夫人的這一招也不可謂不狠,因為如果一旦劉盈上瞭戰場,一旦戰敗就很有可能有性命危險,而哪怕沒有生命危險,活著回來也是有罪之人,也同樣沒有辦法繼續做他的太子,所以劉盈一旦掛帥,那麼就隻有戰勝這一條出路,而一個毫無鬥爭經驗的人去對抗京佈這樣身經百戰的將領勝利的機會又有幾何呢?

所以戚夫人提出這條建議的時候已經是對太子之位勢在必得瞭,面對戚夫人,呂雉也出招瞭,她運用多年的政治經驗,給劉邦做瞭一個可行性的分析報告,好在劉邦還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十分明白這場戰爭的重要,劉盈要是戰勝瞭還好,要是失敗瞭,那麼輸掉的很有可能是他耗費瞭半生的時間才打下來的大漢江山。
劉邦可能會因為戚夫人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而暫時被弄得意亂神迷,但是同樣也會因為呂雉這樣極具理智的分析而恢復一些神智。無論如何,呂雉的分析劉邦確實聽進去瞭,呂雉再一次的化解瞭自己孩子的危機。
呂雉原本隻想保護好子女,安穩傢庭
其實對於呂雉來講,在一開始她並不是想要與劉邦爭權奪利,她是一個經歷過戰亂的女子,也是一個曾經被敵軍俘虜受盡磨難的女子,如今天下好不容易太平起來,她隻想做一個能夠安穩的守護好自己生活的人。
可是在這個時候,自己丈夫風花雪月的對象卻不是自己,這倒也沒有關系,畢竟經歷瞭那麼多年的磨難,她心裡對於丈夫的溫情也已經減少,戚夫人搶走瞭她的丈夫,甚至覬覦著她正妻的位置,對她玩弄種種正愁的手段,這些在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呂雉看來,隻不過是跳梁小醜的一些小把戲而已,還在呂雉勉強能夠忍受的范圍內裡,畢竟呂雉明白欲帶王冠必承其重,她身為皇後,肯定會被諸多的眼睛給盯上。

呂雉母性大發,為瞭保護兒女不擇手段
可是戚夫人卻不僅是對她玩弄手段,還接二連三的將黑手伸向瞭她的孩子,這是呂雉絕對不能夠容忍的事情,人們常說為母則剛,呂雉身為一個母親,她必須要好好保護她的孩子,同時,她作為一個人,或許可以原諒別人對她的不專情,或許因為自己而產生的仇恨可以煙消雲散,但是傷害自己孩子的仇恨卻不可能輕而易舉的消失。
所以在劉邦死後,她放過瞭薄姬管姬這些情敵,讓她們回到兒子的封地去享受太後的榮耀和權力,卻獨獨不肯放過傷害過她兒女的戚夫人。
綜述
筆者認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戚夫人其實也是咎由自取的,她可以享受劉邦給予她的寵愛,可以享受因為她自己的美貌而得來的權力和地位,確實千不該萬不該為瞭自己的利益而去傷害呂雉和她的孩子,或許呂雉後來對她的所作所為卻是殘忍瞭,可是百因必有果,如果戚夫人能夠像薄姬和管姬那樣安分守己,想必呂雉同樣會讓她跟隨劉如意一起到趙國安享晚年。
一個強大的母親,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子女
對於呂雉來講,她看到過劉邦在逃跑的時候將親生骨肉一個一個的推下馬車以減輕負擔,她也看到過劉邦因為戚夫人的撒嬌而就對自己的親生骨肉嗤之以鼻,她明白她的孩子隻能夠有她自己來保護,如果她不強大起來,那麼這個大漢王朝雖大,卻沒有她們母子的容身之地,所以呂雉隻能夠拋棄作為一個女人所有的溫存,開始從政治上與劉邦進行瞭一場又一場的博弈,並且在最終取得瞭這場博弈的勝利。

實際上,很多後來人在提到呂雉的時候都認為她做錯瞭,而且在呂雉這件事情當中,很多人都認為她是唯一的錯誤一方,沒有人認為劉邦做錯瞭,也沒有認為戚夫人做錯瞭,因為她後來一直以來的臨時發展進程當中,在幾千年的故事裡,這樣的事情還在不斷的上演。
歷史作為一個輪回周而復始,薄情的帝王、野心勃勃的妃子還將誕生許許多多,而人們似乎已經習慣瞭帝王的鐵血,同時也習慣瞭女性的柔情,而那些沖破瞭社會的禁錮和束縛的女子往往不被人們所待見,往往都會被打上殘忍的標簽。
呂雉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可是我們究其本源,在呂雉的一生當中又何嘗沒有過柔情呢?她又何嘗不想做一個被丈夫守候的女子呢?可是當四面楚歌的時候,除瞭背水一戰她還有什麼別的選擇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她隻能強大起來,為瞭自己,也為瞭自己的孩子,而那樣的環境裡如果想要強大,就必須用別人的鮮血來為自己鋪路,這似乎就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無情,試問像劉邦那樣的男子都需要帶著枯骨做成的花環才能夠君臨天下,更何況是呂雉這樣的女性呢?
其實呂雉的這一生也是悲哀的,我想如果能給予她一個選擇,她或許更傾向於做一個山野村婦,與自己的丈夫相守一生,平平淡淡安之若素,如此也好過做一個如芒在背的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