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怎麼來的?廖化真的不行嗎?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三國廖化的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熟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我們都知道這並不是什麼褒義詞,反而更像是貶低廖化。那麼廖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下面我們來聊一聊廖化的人生經歷。廖化本名廖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人。他的出生時間不詳。不過根據《三國志》記載推算,他應該出生於公元190年前後。比曹丕的年紀略小,比曹植略年長。
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三國志·宗預傳》

景耀四年就是公元261年,那一年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初統朝事。蜀漢老臣宗預在那一年對廖化說“吾等年逾七十”。反推下來,就是廖化生於公元190年左右。公元210~219年期間,劉備主政荊州,當時二十多歲的廖化在這個時間段投奔瞭劉備。
這裡插一句,當時除瞭廖化外,荊州的一批賢人,如馬良、馬謖、向寵、董恢等,也都是在這一時期投身在劉備的賬下,成為後來蜀漢的脊梁人物。不過與老百姓心中大胡子將軍的形象所不同的是,廖化早期是以文官身份進入仕途,而不是武將。
跟據《三國志》記載,廖化最早的官職是關羽的主簿,也就是秘書長。這份工作主要是幫助關羽典領文書、辦理事務等。如果廖化不通文墨,想必是難以勝任的。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三國志》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不久後,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殺,荊州落入東吳之手。與《三國演義》中內容有所不同的是,廖化當時並沒有殺出重圍,入蜀求援,而是在荊州做瞭俘虜,被迫歸順瞭東吳。

不過與《三國演義》又有點類似的是,廖化對劉備很有感情,他“身在吳營心在漢”,對孫權並不感冒,隻想歸蜀為劉備效力。
為瞭實現心中所想,廖化就幹瞭一件很瞭不起的事——他通過裝死,騙過瞭所有人,而且也不忘盡孝,潛逃時帶上瞭老媽,一路上翻山越嶺,晝夜西行,逃亡益州。
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三國志》
廖化的這一路,走的非常艱難。畢竟他是通緝犯。所以一直到幾個月後,至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揮師東征時,廖化才在秭歸和劉備相遇。堪稱是真實版的“過五關斬六將”。劉備對廖化忠孝兩全的行為非常感動,覺得他太瞭不起瞭,於是當即就委任廖化為宜都郡太守,予以重用。
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三國志》
三國時期的宜都就是現在的宜昌一帶,也就是夷陵之戰主戰場。廖化受領宜都太守,等於處在孫劉交鋒的最前線位置。所以宜都太守這個職務,廖化幾乎沒在位置上呆過一天。他當時選擇棄文從武,成瞭一名軍官。

據《陸遜傳》記載,廖化棄文從武後,擔任瞭馮習的部將。
(劉備)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三國志·陸遜傳》
半年後,劉備被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廖化也隨劉備一起撤退。又過瞭半年,劉備病死白帝城。臨死前劉備托孤於諸葛亮,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諸葛亮全面主持朝局後,廖化沒有回歸文職工作,而是繼續著軍旅生涯,成為諸葛亮身邊的一名參軍,變成瞭中級軍官。
隨後,廖化經常被安排在邊疆參與戰事,歷任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廖化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的具體事跡不詳)
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三國志》
諸葛亮病死後,廖化繼續兢兢業業地奮戰在一線工作崗位上。公元238年,司馬懿大舉進軍遼東,關中防禦空虛。廖化逮著這一機會,率領一支偏師北伐。魏國雍州刺史郭淮聽說後,派遣廣魏郡太守王贇、南安郡太守遊奕阻擊,以夾擊之勢包圍廖化。

廖化得知這一信息後,臨危不亂,他先是突襲遊奕部,擊退遊奕,接著與王贇大戰,並在混戰中將王贇打死。(這一戰是廖化在正史中,唯一的一次單獨領兵作戰的記載)
蜀陰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雍州刺史郭淮遣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將兵討惇。……奕軍為惇所破;贇為流矢所中死。——《魏書》
此後的十年時間,廖化的記載不詳。一直到蜀漢延熙十一年(248年),由於魏國境內的羌胡叛魏降蜀,廖化隨薑維率軍西迎,他才又一次出現在瞭史籍記載中。
蜀漢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國發生高平陵政變。薑維認為魏國內亂,乃北伐良機,便請命北伐。然費禕認為北伐勞民傷財,不願意給薑維過多的兵力,隻給瞭他一萬人出征。(按薑維十一次北伐算,這是薑維第四次北伐,若按九伐來算,這是第二次)
這一次,廖化隨薑維進攻雍州。薑維留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故意與駐紮北岸的魏將鄧艾對峙,想讓廖化牽制鄧艾,借機讓自己趁機襲取洮城。但薑維的計策被鄧艾識破,鄧艾甩開瞭廖化,直奔洮城,薑維見鄧艾已經趕到,隻得撤兵退走。
嘉平元年,(鄧艾)與征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薑維。……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裡。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三國志·鄧艾傳》

這一戰後,廖化又消失在瞭史籍記載中。一直到十年後,才再一次出現。蜀漢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授予節符,兼領並州刺史,並封中鄉侯。官位與張翼相等,排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僅次於薑維,地位非常之高。
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三國志》
不過,盡管官位升瞭,但廖化對薑維不顧國力空虛北伐用兵的行為產生瞭疑惑。公元262年秋天,已經用兵成癮的薑維再度北伐。這一次,廖化終於忍不住發飆瞭。廖化對薑維說:我們實力弱,你薑維的智謀也並不比鄧艾強。你如果用兵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
景耀五年,薑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漢晉春秋》
然而薑維並不聽他的,硬要出兵,事後果不其然,被鄧艾擊敗。而薑維之敗也給瞭蜀漢朝中對他不滿的人以攻擊之機。薑維為瞭避禍,不敢回成都,隻得在沓中種麥。成都內部權力陣營的這次分裂,為蜀漢滅亡敲響瞭喪鐘。

面對朝中發生的這一切,廖化非常痛苦。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初入仕途,即遭遇關羽荊州潰敗;千裡西歸,又見證瞭夷陵慘敗;在邊疆打瞭幾十年的仗,卻未能前進一步;即使看到蜀漢走向滅亡的命運,也無法作出任何改變。這種絕望,真是令人落淚。
用廖化的話說: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為何我如此生不逢時,苦難不早不晚地全部降臨在我的頭上)
一年後,司馬昭興兵伐蜀。廖化受後主劉禪派遣,去往沓中支援薑維。廖化率軍北至陰平時,聽說前線有變故,於是他就在陰平停下來等待,觀察其動向。不久後,薑維為鄧艾所逼,被迫從沓中退駐陰平,與廖化合軍,準備增援陽安關。
不過廖化還沒到陽安關,鐘會就攻破瞭陽安關,魏軍長驅直入,廖化、薑維於是隻得放棄陰平,撤往劍閣,並在劍閣與張翼會和。在劍閣,廖化協助薑維頂住瞭鐘會的輪番攻擊。然而誰也沒想到,就在魏蜀主力激戰於劍閣時,鄧艾走陰平小道,繞道瞭蜀軍主力的背後。
約一個月後,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擊敗,後主劉禪動向不明,廖化等人隻得隨薑維向東進入巴西郡,繞道退至廣漢郡郪縣一帶,以察明虛實。打算找到劉禪,反攻成都。然而不久後,探查到的消息卻是後主劉禪投降的敕令。

對於這道投降敕令,薑維、廖化等將領異常的憤怒。已經七十多歲的廖化,完全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把劍砍石,對天慨嘆,發泄心中的鬱悶。(“將士咸怒,拔刀砍石”)後來,灰心喪氣的薑維與廖化、張翼等人隻得到涪縣向鐘會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蜀漢滅亡後,廖化徹底死心。最後,他死在瞭遷往洛陽的路上,死不瞑目。
咸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三國志》
而薑維則率張翼等人隨鐘會回到成都,後來鐘會密謀造反,成都大亂。薑維、張翼在變亂中為亂兵所殺。屬於蜀漢這批英傑的時代也徹底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