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為什麼不阻止?
劉邦殺韓信張良為什麼不阻止?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張良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佈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
漢代人對張良的評價頗高,陳平說他是“智足決疑,功成身退,元勛之首冠也。“而劉邦給瞭他極高的評價“籌策帷幄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
張良可不是普通的謀士,他智謀過人,且具深謀遠慮,但是卻在劉邦殺韓信時,他選擇袖手旁觀。要知道韓信被貶引來瞭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引發陳豨叛亂,陳豨之亂一大批開國功臣受到牽連,連劉邦最親近的鐵哥們燕王盧綰都牽涉反叛。
韓信之死並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帶來的是一大批開國功臣相續叛漢,因為他怕瞭,害怕自己是第二個韓信。劉邦當瞭幾年的皇帝,基本上都在平叛中度過,最後在平定英佈叛亂時,中瞭致命的箭傷,回到長安不久後就駕崩瞭。
那麼謀聖張良他沒有預想到韓信之死帶來的後果嗎?天下大亂極有可能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轍,那麼張良為何對韓信的遭遇選擇冷眼旁觀?這恐怕要從韓信如何被殺說起。

張良畫像
一、韓信之死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韓信為瞭實現自己的軍事抱負,仗劍從軍投靠項羽叔父項梁。項梁戰死後,韓信轉到項羽麾下,因在項羽麾下不受重用,叛楚歸漢,在蕭何的引薦下,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韓信之死跟他多次冒犯劉邦有關,那麼韓信是如何一步步讓劉邦起瞭殺心呢?
1)求封齊王為自己的悲劇埋下伏筆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以後,北方諸侯國相續叛漢,劉邦派韓信北上平叛,韓信將黃河以北的諸侯國全部殲滅以後,向劉邦請封假齊王,此時的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得無還手之力,韓信此時理應發兵增援劉邦,趁機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反而趁劉邦危難之際敲詐他,劉邦能不氣憤嗎?
劉邦看到韓信的求封信以後,勃然大怒,但是他沒有辦法,自己實力太弱隻能依靠韓信,滿足他的一切要求。

韓信畫像
2)擴大封地讓劉邦動瞭殺心
公元前203年,劉、項兩傢大戰於固陵,漢軍慘敗,本來先前與劉邦約好一起滅楚的韓信,卻負約不來,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眼看項羽就滅亡瞭,韓信還沒有看到什麼好處,他想做真正的諸侯王,你先前封他為齊王,那是不得已而為之,韓信心裡很清楚。”
劉邦采納張良的建議,許諾給韓信加封,韓信與劉邦達成協議以後立即出兵。此時的韓信在劉邦危難時刻不出手相救,反而落井下石,以市井小人之心對待領導,怎麼可能得到領導的尊重和信任呢?
故而擴封一事讓劉邦動瞭殺心,劉邦稱帝以後,第一件事奪取韓信的兵權,後來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將韓信囚禁於皇宮內,但是並沒有限制他的自由。
陳豨謀反時,韓信為陳豨做內應,準備釋放囚徒攻打皇宮,卻被人出賣。呂後、蕭何謊稱劉邦在前線打瞭勝仗,邀請諸侯祝賀,把韓信誘騙到長樂宮殺害。
那麼韓信遇難,張良為何選擇袖手旁觀?筆者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劇照
二、韓信謀反是事實,無論於公於私張良都不能相救
學術界對於韓信之死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韓信謀反是事實,並非冤殺,是他罪有應得。而另外一派則認為韓信謀反是冤案,是劉邦與呂後怕自己的兒子鎮不住這一幫功臣,為年幼的兒子掃清障礙,而找瞭個除掉韓信的借口。
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一派意見,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班固、司馬光,班固在《漢書》中說:“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於滅亡。”班固認為韓信謀反是事實,是因形勢所迫。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韓信滅齊以後,不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反而自立為王,劉邦追擊項羽至固陵時,韓信負約不參戰,這才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司馬光認為韓信死有餘辜。
第二派意見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學者梁玉繩,他認為韓信之死純屬冤案,韓信功成名就以後,以千金酬謝漂母的一飯之恩,不忘劉邦解衣推食之恩,拒絕武涉、蒯通三分天下之建議,梁玉繩認為韓信並無反心,是因為他功高蓋主給自己惹來殺生之禍。
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後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梁玉繩

韓信劇照
那麼筆者認為韓信謀反是事實,原因如下:
1)韓信最後是被呂後和蕭何誘騙到長樂宮殺害,倘若韓信無反心,那麼一定沒有做好起兵的準備,傢中隻有一些傢人和奴仆,呂後想要抓韓信非常容易,為何要以劉邦在前線打瞭勝仗,邀請群臣到皇宮慶功為由誘捕韓信呢?顯然韓信的侯府已經做好準備,甚至有可能已經駐滿軍隊,誘捕可以避免一場血光之災。
2)倘若韓信謀反是冤案,那麼呂後殺韓信隻有一個目的,劉邦年事已高,她要為年幼的兒子劉盈掃清障礙,讓劉盈更方便的治理國傢。筆者認為呂後有賊心未必有賊膽,韓信被殺這年是劉邦廢太子劉盈欲望最強烈的一年,劉邦認為劉盈軟弱不像他,而趙王劉如意像他。倘若此時呂後濫殺功臣,不正好給瞭劉邦廢太子的借口嗎?呂後敢冒險嗎?自然不敢。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史記·留侯世傢》
3)梁玉繩認為韓信手握重兵時,都沒有謀反,他更不可能等到手無縛雞之力時再反叛。筆者不這麼認為,韓信本無稱帝之志,他隻想做諸侯王,他手握重兵時,劉邦滿足瞭他的欲望,所以最初韓信一直認為劉邦待他很好,直到他被貶後,才有所醒悟。韓信被貶後,一次路過舞陽侯樊噲的府邸,韓信離開時說:“沒想到我韓信淪落到與樊噲這等人為伍”,韓信的一句話道出他對自己爵位的不滿,後來絕望之際策反陳豨,他想借此機會翻身。
4)《史記·魏豹彭越傳》記載彭城謀反是冤案,呂後是主謀,而《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謀反是事實,倘若都是冤案,為何司馬遷單獨把彭越一案寫成冤案?隻能說明韓信謀反是事實,並非有意掩蓋。
縱觀韓信一生可以發現,韓信的功名心重,他多次跳槽,為的是將來能夠功成名就,他未必有當皇帝之志,但卻有稱王之心,劉邦能夠滿足他時,他自然為劉邦賣命,不能滿足時,就不好說瞭,再說韓信又不是第一次叛漢,他有過前科。
既然韓信謀反是事實,謀聖張良無論於公於私都不能相救,劉邦本來猜忌心重,張良為何要蹚渾水?

劉邦劇照
三、劉邦鏟除異姓王,欲建立傢天下的新政治,出手相救隻會適得其反
楚漢戰爭時,劉邦為瞭打敗項羽,相續分封七位異姓諸侯王,除瞭他的親傢趙王張耳以外,其他六位諸侯王,並非本意所為,而是實際所需,因為劉邦的實力太弱,他隻能拉攏人才跟他一起打天下,老謀深算的劉邦把分封視為打敗項羽的國傢戰略。
楚漢時期的分封制度大致有兩種,即因功封王和因親封王,分封的對象分為王族、功臣、舊貴族三個層次。劉邦采用的是因功封王,隻有這樣他才能拉攏一大批人才為他賣命。
劉邦登基稱帝以後,他采取的分封制發生瞭變化,由因功封王轉向因親封王,劉邦逐一鏟除異姓諸侯王,分封自己的親子弟,目的是把“共天下”轉變為“傢天下”。
1)平定臧荼叛亂以後,封盧綰為燕王
臧荼的燕王本是項羽所封,韓信北伐時,臧荼覺得自己打不過韓信,於是降漢。項羽自刎以後,劉邦對其舊部發出誅殺令,並懸賞千金捉拿大將季佈。臧荼覺得他的燕王本來是項羽所封,隻要原來不是劉邦陣營的人,可能都難逃此劫,於是起兵叛漢。
臧荼兵敗被殺以後,劉邦封盧綰為燕王,盧綰在楚漢爭霸時期,隻立過一次功。西楚國滅亡以後,臨江王共尉對項羽很忠誠,拒不降漢,劉邦派盧綰率軍討伐共尉,共尉不戰而降,雙方沒有打。盧綰這點功績遠不如劉邦麾下的幾位大將,劉邦之所以封盧綰為燕王,因為盧綰自幼跟劉邦相識,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玩耍,一起念書,加之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是摯友。劉邦的臥室隻有盧綰和他最親的弟弟劉交可以自由進入,其他人都不行,所以劉邦分封盧綰完全是因為他們的關系很鐵。

盧綰劇照
2)劉邦的庶長子劉肥授封齊王
劉邦手下的謀士曾經向他提議,漢朝建立之初,有兩塊地方最重要,一塊是關中,另外一塊是齊地,關中之地有“百二雄關”之稱,而齊國有“十二之地”之美譽,所以齊地要封給自傢人。
韓信徙封楚王以後,劉邦就把齊國封給他的庶長子劉肥,劉肥沒有治國安邦的經驗,也沒有立過什麼軍功,因為劉邦是他爹,不用奮鬥就可以被封王。
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史記·曹相國世傢》
3)劉邦封劉賈為荊王,劉交為楚王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以後,劉邦將他原來的封國楚國一分為二,劉交封為楚王,管轄其中三郡三十六縣,劉賈為荊王,管轄另外52座城池。
劉交是劉邦最親的弟弟,劉邦起兵以後,一直把他帶在身邊,可見他與劉交的兄弟之情。劉賈則是劉邦的遠房堂兄,他能夠被封王,主要原因是他姓劉。
其實劉邦最想封的是他的兒子,奈何兒子除瞭劉肥以外,其他都沒有成年,劉邦認為兒子年幼不能擔此重任,鎮不住藩國,無奈之下隻能封給自己的同宗和兄弟。
由此可見,劉邦在往傢天下發展,他偽遊雲夢智捕韓信,張良也在場,但是張良卻選擇保持沉默,因為他看明白瞭劉邦的意圖,劉邦欲建立中央集權專制傢天下的帝國,從而鞏固劉氏漢傢天下,強化專制皇權。劉邦逐一殲滅異姓諸侯王,取而代之是自己的親子弟,其實說白瞭就是“傢天下”和“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做鬥爭,張良倘若出手相救,不就支持共享天下的政治理念嗎?這樣一來不就跟劉邦的理念產生沖突瞭嗎?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就難以想象瞭。

張良劇照
四、不問政事,為瞭明哲保身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七位異姓諸侯王聯名上書請求劉邦稱帝,劉邦在山東定陶舉行登基大典,不久遷都長安。
張良向來體弱多病,身體不好,劉邦遷都長安後,張良每天跟道士似的,閉門練氣功,不吃糧食,說是為瞭鍛煉身體,其實是張良的明哲保身之計。
一次張良向劉邦提出隱退,他說自己的先祖輔佐過五代韓王,韓國滅亡以後,他就想顛覆秦國,報仇雪恨,他萬幸中遇到瞭劉邦,滅瞭秦國,完成夙願,劉邦又給他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輩子別無他求,隻想學習道士雲遊四方。張良是聰明人,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他選擇不做官,讓劉邦忘瞭他。
漢六年,劉邦大封列侯,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卻辭封,求封與劉邦相識的留地,隻能說張良智謀過人,韓信就是要求加封封地給自己惹來大麻煩,張良索性辭封。張良求封留地寓意深遠,讓劉邦明白自己要以此來紀念他們之間的友情,同時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作為領導自然很開心。
張良行事謹慎,不但對韓信之死不出手相救,連劉邦鏟除其他異姓諸侯王,張良都極少參謀,堅守“疏不間親”的原則,張良為的是明哲保身。

劉邦畫像
總而言之,在劉邦鏟除異姓諸侯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幾乎不出謀劃策,因為他深知開國功臣和皇帝往往一起打天下時親如兄弟,等到天下大定後卻視為心患,而且皇帝殺功臣跟個人恩怨無關,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江山的存亡,自己辛苦建立的政權是否穩固,這一幫開國功臣會不會成為將來的威脅。
為漢帝國立下蓋世奇功的張良,面對劉邦殺戮功臣時,他選擇袖手旁觀,體現瞭他的大智慧。
不得不說韓信作為漢朝第一開國功臣,他的一生確實是個悲劇,並非功高蓋主就一定會惹來殺身之禍,主要取決於你怎麼跟領導周旋。韓信不願自立,甘願為劉邦打工,結果屢次冒犯領導,釀成自己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