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漢中都督共有幾任?為什麼說漢中都督很憋屈?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為什麼說漢中都督很憋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取得勝利,成功拿下漢中,完整占有益州。漢中作為益州西線門戶,是對曹魏集團首當其沖的軍事戰略位置。既然打下來瞭,那必然得派一上將鎮守此地。因此諸將議論,關羽、張飛是跟著劉備涿縣起兵,親如兄弟,荊州一地都交給關羽瞭,那漢中這地肯定是給張飛。沒想到劉備腦子一拐,倒是任命魏延為鎮遠將軍督漢中軍事,加領漢中太守。

因此,魏延成瞭第一任漢中都督。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都督可是一區之軍長,魏延還領瞭太守,既督領軍事,為最高軍事長官,又管治理,管理一方百姓。不過漢中都督憋屈,不像其他都督,比如庲降都督,離成都兩千餘裡,天高皇帝遠,不管是軍事,治理,皆是都督一人操辦。比如永安都督,是益州東門重職,一是協防,二是處理吳蜀之間的關系,對於蜀漢也是很重要的位置。
反觀漢中都督,到瞭建興五年(227年),自諸葛亮籌備北伐,入駐漢中,魏延這漢中都督就被弱化瞭。
‘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魏延從漢中一把手,變成瞭督前部,以丞相司馬身份參與軍事,並且領瞭個虛職,也就是涼州刺史。到瞭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魏延因本身與楊儀關系不和,最後兵敗王平,被馬岱追擊斬殺。

魏延死後,吳懿被朝廷任命為第二任漢中都督,因陳壽沒有為其立傳,記載較少。隻知道吳懿任職三年,最後在任上去世。
‘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漢中,車騎將軍,假節,領雍州刺史,進封濟陽侯。十五年卒。’
從建興十二年(234年)至十五年(237年),三年時間蜀魏之間並沒有發生戰事,吳懿這漢中都督自然是當得相安無事。而且吳懿是劉備的大舅子,身為皇親國戚,自然是身份尊貴。介於眼下不管是南中,或者是東線永安都離不得重將鎮守,再說吳懿從劉焉到劉備,皆是良將,並且前後參與瞭諸葛亮五次北伐,自然是知根知底的。不然楊戲不會表贊‘車騎高勁,惟其泛愛,以弱制強,不陷危墜。’

第三任漢中都督是王平。
王平原是魏將,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隨曹操前來奪取漢中被劉備擊敗,得以投降劉備。在建興十二年(234年),吳懿被任命為漢中都督時,王平被任命為安漢將軍,領漢中太守。那吳懿死後,自然就由他替代。
延熙七年(244年),素無戰功的曹魏大將軍曹爽為建立威信,強行發動伐蜀戰役,時稱‘駱谷之興’,共起步騎十萬大軍。王平以漢中不足三萬兵力,占據險要,成功擊退曹爽。
當時馬忠在南中,防備南蠻;鄧芝駐守永安,防備東吳;王平在漢中,防備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障蜀漢變土的平安,平安三侯威名始於此時。
‘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跡。’

最後一任是胡濟。
延熙十一年(248年),因王平逝世。蜀漢朝廷以胡濟繼王平為第四任漢中都督。
延熙十九年(256年),大將軍薑維發動第九次北伐,與胡濟相約會軍上邽。卻因胡濟失約,導致薑維在段谷兵敗鄧艾。
景耀元年(258年),因薑維多次北伐,導致蜀漢國力虧空,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命諸將嚴守陽平關以內險要,放魏軍進陽平關,拉長補給線以拖垮敵軍,再圍殲。而胡濟被派往漢壽駐守。
從延熙元年(238年)起,薑維就隨大將軍蔣琬入駐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時任漢中都督是王平。到延熙二十年(257年),前後二十年間,薑維共發動十一次北伐(延熙十六年,費禕被刺殺,次年,薑維主持國內外軍事,也就是說前六次北伐,並不是薑維作為一把手,而是以偏軍騷擾涼州地區,特別是在費禕成為丞相後,經常制止薑維大舉興兵,因此配給他的兵力不足萬人)。
‘每欲興軍大舉, 費禕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因此說漢中都督做得憋屈,皆是是因為雖然身為一方最高軍事長官,但每每都歸中央調配。畢竟漢中位處益州北部,乃門戶之郡,在丟瞭荊州後,就成為蜀漢輸出曹魏的唯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