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起源於什麼時候?為什麼說春節隻有一百多年歷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春節的起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春節應該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瞭,追溯歷史,能夠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正因為歷史過於悠久,所以春節的名稱也一直在變化。
春節這個詞是袁世凱最先拍板定的
我們現在稱過年為“春節”,歷史其實很短暫。
辛亥革命後,要求改用陽歷,一月一日定為新年。雖然當時還以除舊習為名禁止在陰歷年搞活動,但是老百姓可不管這個,該怎麼過年就怎麼過年。
因為民間的傳統習俗根深蒂固,於是1914年,內務部門又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最後是袁世凱批準瞭“春節”。於是,春節正式成為陰歷(農歷)新年歲首的特定詞。算算日子,也不過一百多年。
但是春節雖然定為節日,可是當時的政府強行要求大傢夥過陽歷年,所有過年的儀式,諸如祭祖、賀年甚至貼春聯都必須在陽歷年的一月一日進行。
而且為瞭移風易俗,強迫春節時商店開門,老百姓正常工作,甚至還收繳商店的春節用品和祭祖用品,給老百姓過春節添堵。
但傳統不是一時三刻改得瞭的,所以在1934年的時候,就廢除瞭強制行為,老百姓繼續過起瞭傳統的春節。
新中國成立後,新年和春節都成為瞭法定節假日。

當然,春節這個詞語出現的很早瞭,隻不過與過年沒什麼關系。
《後漢書·楊震傳 》中,“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征也。”這裡的“春節”是指春天的季節。文天祥的詩中,“春節前三日,江南正小年。”這句這被認為是立春日,而非指過年。
先秦諸朝代為顯示自己的不同 過年的月份都不一樣
春節,我們俗稱過年,放鞭炮是為瞭嚇跑年獸的傳說應該傢喻戶曉的,而年的名稱則起於周朝,到西漢是時候才正式固定下來。

古時先民把晝夜交替的周期定為一“日",而以月相變化周期為一“月",而年,《說文》:“年,熟谷也。”就是按照谷物的成熟周期來定的
因為講究“歲之元 ,月之元,時之元” 的 “三元合一”,所以最早據說在夏朝時就把陰歷正月初一定為新年歲首。不過在那個時代,改朝換代講究一個“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 ”,所以商、周、秦時期,定的新年歲首是不一樣的。
商朝是十二月初一,而周朝則變為十一月初一,秦朝又提前瞭一個月定在瞭十月初一。
據《史記》載,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
到瞭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因為儒傢強調要“行夏之時”就是恢復夏朝歷法 ,於是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歷,於是將正月初一定為夏歷新年,隨著儒傢地位的穩固發展,於是一直延續到瞭清朝滅亡。
春節的起源可能是先秦時期的“臘祭”
現在常說年味淡瞭,其實是缺乏瞭一種儀式感,而人們之所以過年是源於古代的祭祀儀式。
這種敬神祭祀儀式稱為“臘祭”,臘祭始於周代,所有人傢年底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規模之盛大隆重為一年中之最。
“臘者,歲終大祭。”
“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
古文資料中提到臘祭需要準備很多,比如釀酒、生活、驅趕老鼠、打掃傢院,然後臘祭當天要呼朋喚友、歡聚一堂。
而在古時,臘祭之後還有帝王主導的歲首祭,到瞭秦漢時期,人們就將這兩種習俗稱為“正臘”。所以有人認為過年的傳統是源於古時的臘祭與歲首祭的結合。不過,臘祭的日子並不是元月一日,一開始隻是定在十二月,並未具體日子,到南北朝時期才定在瞭“臘八”日。
而敬神與祭祖確實也是古人過春節時所必有的儀式。帝王敬神就是敬天,春節時要祭天。到瞭百姓這裡,灶王爺、財神爺都要祭。

春節時期帝王也要在太廟祭祖,大族人傢則會在祠堂祭祖,小戶人傢也是一樣要祭祖宗牌位。
春節的儀式感還包括拜年時尊卑有序的禮以及走親訪友的友悌等倫理觀在內,正是有著種種儀式定式下的社會功能,所以過年的習俗才能一直流傳下來。
清朝的元旦被陽歷新年搶走瞭
關於過年的熱鬧,歷代詩歌裡有很多,最早的大概是晉朝時人寫的,“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詩的標題為《元正》,所以春節在那個時候很可能叫元正。當然幾千年下來,各朝代管過年叫什麼自是有不少不同。
按照古文記載,先秦時期,“上日”“元日”“改歲”“獻歲”都是指稱春節第一天的正月初一的。
比如《尚書·舜典》說舜帝接受堯帝的禪讓就在正月初一。
“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
這裡就有瞭上日和元日。
漢朝的時候因為儒傢的緣故大概更喜歡與“三元合一”有關,所以稱春節為“三朝”或者“三始”。而因為是正月,所以也有稱為“正旦”“正日”的。
正月一日,是謂正日。——《四民月令》
正旦朝賀,百僚畢會。——《東觀漢記·戴憑傳》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最熟悉的元旦一次出現瞭。
梁朝的蕭子雲在《介雅》一詩歌中寫道,“四氣新元旦,萬壽出今朝。”
同時出現的還有我們同樣熟悉的“新年”: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北周庾信《春賦》
唐朝人所著《晉書》中則解釋瞭元旦。
“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不過“元旦”雖然早早就出現瞭,卻一直沒有成為大年初一的專有名詞,唐宋乃至元明時期,人們常用的是“元日”。
直到清朝時期,元旦才作為春節的正是名稱出現,在清朝編撰的《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中,已經把“元旦”作為類目名。而且有研究者稱,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有90%以上的地方志中使用瞭“元旦”一詞。
元日與元旦的不同是,元日隻是代表大年初一,而元旦的時間則是與今日的春節假期差不多長。
大清滅亡後,元旦就被從陰歷節日剝離,成為瞭一月一日的稱謂。而後,我們就元旦與春節並行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