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青徐勢力是怎麼興起的?又是怎麼被滅的?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東漢末年的青徐勢力是怎麼回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討論曹魏內部的形勢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瞭曹魏內部的一股重要力量,即青徐勢力。誠然,青徐勢力中的臧霸、孫觀、尹禮等人在《三國演義》之中往往存在感極低,被忽略也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在探討曹魏形勢的時候,青徐勢力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這股勢力究竟是怎麼興起的呢?又是怎麼消失的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青徐勢力的興起
在談論青徐勢力的興起時,我們就要將時間線追溯到黃巾起義之時瞭。黃巾起義的時候,張角在全國各地均設立瞭起義點,其中青州、徐州因為人數眾多、民眾貧苦,因此成為瞭非常重要的起義點。面對著人數眾多的青徐黃巾軍,此地有財力、有兵力的大族紛紛募兵保衛自己的傢業,其中代表例如臧霸、陶謙等人。
其中青州黃巾軍百萬人歸順瞭曹操,成為瞭曹操手下的青州兵。但是在《三國志》中卻很少提到徐州黃巾的下落。對於徐州黃巾軍的勢力《三國志》中是如此說的:
“妖寇類眾,殊不畏死,父兄殲殪,子弟群起。”
可見徐州黃巾軍是類似於青州黃巾軍那樣的人多勢眾、有信仰加持、作戰英勇且拖傢帶口的情況。徐州黃巾軍後來在陶謙等人連打帶消的戰略措施下被平定。

黃巾起義之中,徐州勢力往往是被忽略的
但是陶謙不能把他們全部殺光,因此裡面應該還有不少人活下來瞭,這批活下來的人基本上都是歸順瞭徐州各地的豪族,類似於青州兵一樣。臧霸等人就接收瞭不少徐州黃巾軍,形成瞭自己的一股勢力。據記載:
“(臧霸)遂收兵於徐州,與孫觀、吳敦、尹禮等聚眾,霸為帥,屯於開陽。”
臧霸手中握有一隻不大不小的實力,臧霸的勢力不足以自立,但是足夠自保,因此臧霸也像墻頭草一樣遊離在各個勢力之中,其中諸如陶謙、呂佈、曹操等都是臧霸曾經依附的對象。
最終臧霸歸順曹操,臧霸被封為瑯琊相,他身邊的兄弟如吳敦任利城太守、孫觀任北海太守、孫康任城陽太守。可以說青徐交界處的地方成為瞭臧霸獨立經營的小天地。而臧霸則是這一方小天地的主人。曹操也默許瞭臧霸的半獨立的情況,允許臧霸維持現狀。

臧霸是徐州一帶的“不倒翁”
此後臧霸一行人便在此地駐紮下來,青徐勢力也在曹魏陣營中自成一派。據統計,臧霸一行人的職位變動幾乎沒有出過青徐二州,其中臧霸曾任徐州刺史,孫觀曾任青州刺史,臧霸的兒子藏艾、孫觀的兒子孫毓的任職范圍也一直在青徐一帶。即便是外出作戰,臧霸的軍隊也基本上不離開青徐一帶,這其中不論是對袁紹作戰還是對孫權作戰,基本上臧霸都不會離開青徐二州。可見此時臧霸勢力已經成為瞭曹魏軍中的半獨立系統。
但是在臧霸陣營之中有一人叫做昌豨,昌豨屬於臧霸軍中的不穩定因素。他曾經多次背叛曹操。例如說在官渡之戰中,臧霸就曾經背叛曹操,據記載:
“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
很多人都覺得昌豨的性格就是這樣,叛降不定,屬於天生“反骨仔”。但是我想瞭一下,結合之前臧霸在多個勢力之中回旋自如的經歷來看,昌豨的舉動很可能是出自臧霸的授意。這樣昌豨幫助袁紹,臧霸幫助曹操,官渡之戰後不論誰是勝利者,這一支青徐勢力都可以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半獨立狀態而遊刃有餘。因此這是屬於“兩個雞蛋上跳舞”的冒險之舉!
就這樣青徐勢力和曹操之間便保持著合作的關系,曹操給予臧霸獨立的權力,臧霸在軍事上給曹操幫助並且安撫青徐勢力。但是這一良好合作的局面在曹操死後因為一場兵變被迅速打破。

臧霸是曹操軍中的一塊半獨立勢力
二、曹操死後的青徐兵變
曹操之死是一個轉折點。曹操可以說是曹魏的靈魂人物,正是因為文治武功都上乘的曹操存在,曹魏內部的一批驕兵悍將才能被壓制住。而曹操死後,曹魏內部便開始陷入動蕩之中,這一批驕兵悍將也開始蠢蠢欲動,青徐勢力也是其中之一。
曹操身死之後,曹魏內部出現瞭青徐兵兵變,引發瞭內部的大震動,據記載:
“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當時曹操身死,臧霸手下的青徐兵認為天下要亂套瞭,因此紛紛敲鑼打鼓離開軍隊。說來有趣,在西漢時期,周亞夫軍中也出現瞭鳴鼓之事。當時周亞夫的目的是為瞭昭告諸侯,以擴大其影響力。以此類推的話,青徐兵鳴鼓一事怕也是在昭告天下,天下將大亂。
面對著兵變,當時曹魏的統治者曹丕心中自然是十分慌亂。這是對於曹丕政治才幹的一次考量,如果失敗的話,或許真的會大亂;若是成功的話,曹丕便能像父親曹操一樣降服這一批青徐勢力。曹丕的策略是這樣的:
“方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乃為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
曹丕認為此時曹操剛剛去世,內部不穩,不適合立刻動兵,因此采用瞭安撫青徐兵的做法。曹丕先是發出檄文來安撫青徐兵,隨後發給他們糧食以安撫他們的心情。就這樣,一場叛亂便被曹丕巧妙地終結瞭。

這場兵變是對曹丕政治才能的考量
雖然這一場青徐兵變被曹丕終結瞭,但是此事也必然會在曹丕心理留下陰影,曹丕明白自己沒有父親曹操一樣的魄力去駕馭這一支青徐勢力,因此削弱他們甚至是消滅他們便成為瞭曹丕手頭上的大任務。曹丕即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消滅這一批青徐勢力。
三、擒賊先擒王:臧霸奪兵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擒賊先擒王”。要清除這一支青徐勢力,曹丕自然要清除這一支青徐勢力的頭頭,而這位頭頭就是臧霸。
臧霸經營青徐良久,勢力根深蒂固,而且本人還是曹魏老臣。如果曹丕逼之過急,勢必會引起臧霸的反抗以及朝中老臣的種種意見。因此曹丕制定瞭一個戰略,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步,先是分臧霸權,然後將臧霸調出老巢徐州,之後一舉奪下臧霸兵權。
首先是第一步,分臧霸的權力。曹丕當時假意說要攻打東吳,因此將宗室曹休給調到瞭青徐一帶為攻吳做準備。曹丕將曹休封為青徐都督,命令他總管青徐一帶軍務,為滅吳做準備。這樣臧霸等人便以為曹休是為瞭滅吳而來的,卻渾然不知曹丕已經將曹休置於他們的頭頂之上來準備控制並且消滅他們瞭。
然後是第二步,調臧霸出徐州。為瞭調臧霸出徐州,曹丕發動瞭一場對孫吳的戰役。而臧霸則充當瞭這場戰役中的主力之一。據記載:
“與曹休討吳賊,破呂范於洞浦。”
說實話,臧霸此時已經是個老人瞭,但是依然如此賣命地作戰。或許是臧霸已經察覺到瞭自己漸漸失去瞭曹丕的信任,想要借此機會證明自己的價值,可惜曹丕不會再給他機會瞭。
最後是計劃的第三步,奪臧霸兵權。這時候臧霸已經離開瞭自己的老巢徐州,可以說是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地步。臧霸之前還取得瞭大勝,因此曹丕便借口要來臧霸軍中犒軍,趁機奪去瞭臧霸兵權。據記載:
“帝疑霸軍前擅去,今意壯乃爾,遂東巡,因霸來朝而奪其兵。”
曹丕因為之前青徐兵變的事情對於臧霸很是懷疑,因此借助東巡犒軍的機會一舉奪去瞭臧霸的兵權。在奪兵事件之後,臧霸便被拉到瞭洛陽居住,終生不得回徐州,之後臧霸便在歷史上毫無作為瞭。
通過曹丕一系列的謀劃,青徐勢力的頭頭臧霸被奪去瞭兵權。但是雖然臧霸被奪兵權,但是臧霸的黨羽還在並且還在青徐一帶掀起瞭新的風波,隻有這一場風波過去,曹丕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地控制瞭青徐。

一生戰功赫赫的臧霸,就這樣被奪取兵權
四、青徐勢力的反抗:利城兵變
雖然臧霸已降服,但是青徐勢力依然保持著比較強的獨立性。我猜他們這時候心裡想的便是你老爹曹操當年都沒辦法降服你,你一個小孩子怎麼可能降服我?因此青徐勢力便開始與曹丕的對抗,甚至掀起瞭一場兵變。據記載:
“黃初六年六月,利城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殺太守徐質。”
裡面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兵變的策劃者在歷史記載中為郡兵謀劃的一場謀反,而其中的郡兵,恰恰就是六年前的青徐兵兵變中的青徐兵。我們可以推斷,即便是兵變,這一批青徐大族也不能親自出來兵變,若是事情敗露,那可是滅門之禍。正如俗話所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因此他們便煽動早就對曹丕政權不滿的青徐兵進行兵變,他們從中坐收漁利。

利城兵變可以理解為六年前兵變的延續
面對著青徐兵的兵變,曹丕沉穩應對,先後發動瞭屯騎、步兵的宿衛兵以及青州刺史王凌手下的兵力進行平叛,並且還發佈命令允許受騙者歸降。這樣在曹丕連打帶消的戰略方式之下,利城兵變迅速結束。
在這場兵變之後,曹丕開始瞭對於青徐兩州的大換血。曹丕的方式很簡單,即更換青徐兩州的城守為自己人,並且扶植其他大族與青徐兩州的原勢力進行對抗。在曹丕的操作之下,臧霸的舊部如吳敦、尹禮、孫康等人均被解除職務,解甲歸田;另外,在平叛中立有大功的王氏也得以發跡,勢力膨脹,逐漸成為瞭青徐一帶的大傢族,代表曹丕政權遏制青徐原來的地方勢力。
就這樣,橫行曹魏二十多年的地方勢力便在曹丕的打擊下土崩瓦解,曹丕也完成瞭他父親沒有完成的壯舉。

青徐勢力徹底被擊破
五、總結
曹操時代,地方勢力問題一直是個大問題,但是曹操因為急於開拓以及統一天下而無力顧及,因此青徐勢力也得以成倍地增長,最終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曹操死後,即位的曹丕認識到瞭青徐勢力對於自己統治的威脅性以及其尾大不掉的現狀,因此曹丕利用其過人的政治手段對於青徐勢力進行瞭清理,並且成功地平定瞭這一批青徐勢力,完成瞭其父親沒有完成的重任。
曹傢兩代人,魏武帝善武,魏文帝善文,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