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取火方式有哪些?取火方式是怎麼一步步進化的?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古代的取火方式有哪些?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眾所周知,火對於地球人的重要性,那麼大傢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火的時候是怎麼點火的呢?觀景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打火機,打火機因為使用與攜帶都非常方便,隻要我們輕輕用拇指一按就能點出火來。火對我們來說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火我們就隻能吃生的食物,那麼我們豈不是跟其他動物無異,還談何進化之說。洋火是在清朝時期才由西方國傢傳入中國的,大傢知道在以前中國人是怎麼樣取火的嗎?

取火示意圖
第一種取火方式是鉆木取火,它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一種取火方法
鉆木取火分為兩件主要工具:鉆火板和鉆火桿。鉆木取火的原材料要求是比較嚴格的,首先要求取火工具的木料必須要幹燥,其次要求鉆木板和鉆木桿所用材料不能是同一種。前者要求松軟,以山麻木、柳木為主;後者要求堅硬,以榆木、花梨木為多,一硬一軟,利於摩擦生火。鉆木取火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摩擦取火。首先要將鉆火板固定好,要求平穩,鉆木取火的時候不能晃動。接著就是把鉆火桿下端插入鉆火板某一穴槽內,穴槽下邊放一點引燃物,然後快速轉動鉆木桿。在整個鉆木取火的過程中,是利用鉆火桿與鉆火板穴槽間摩擦生熱的原理來取火,當持續的摩擦而出現燃燒的粉末,其上有微小的火花,並且會沿穴槽邊的豎槽降落到事先放好的易燃物上,使後者變成黑褐色,這就表明取火即將取得成功。

鉆木取火
第二步是最關鍵的引火工作。摩擦下來的粉末落在易燃物上使其發出黑褐色,這就表明此物已經開始燃燒,但火焰甚小,人的肉眼是難以看見的。這個時候是不能立即生出火焰來的,那該怎麼辦呢?這也難不倒古人,他們這時把易燃物快速地放在預備好的幹草上,以嘴對著吹氣輸氧,慢慢的會冒出火花,從而把幹草點著,這樣鉆木取火就算圓滿成功瞭。
第二種取火方式是火鐮,它的出現讓取火方式又前進瞭一步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進一步發展,取火方式又向前邁進瞭一步。人們在日常勞作中用鐵工具碰撞到石器時,發現鐵石相擊能迸出火花。通過這樣的啟發,古人創造瞭金與石相擊的另外一種取火方法,並逐漸通過優化簡化成能隨身攜帶的火鐮火石。火鐮又稱鋼鐮、火刀。自從火鐮發明以後,它便成為我國古代最流行、最實用的取火工具,鉆木取火被逐漸淘汰。

火鐮插圖
火鐮取火是由4個部分組成完整的一套工具:一小塊長條形的火石(燧石);一小塊微弧形的鋼板,用於撞擊燧石;用絨紙或草紙卷成的火絨紙卷,要保持幹燥,用於引火;一個筒形的雙筒插,可插入火絨紙卷和長條燧石。
火鐮取火時的步驟如下: 先將燧石、火絨紙卷從筒插中取出。火絨必須放在下面,燧石在上,緊靠一起,依於筒插一手握住,另一手持鋼板用側邊猛擊橫置的燧石。註意這裡需要連續快速猛擊數次,擊石發出點點火星,會不斷傾射到火絨上。不過片刻時間就可以使火絨冒煙,遂而被引紅,再用嘴輕輕地對著吹氣,增加些氧氣,火絨就會燃為明火。這種方法非常有效,而且比鉆木取火要簡單方便些。

火鐮取火示意圖
第三種是利用太陽光取火
直接用太陽光取火的被古人稱為陽燧,這種方法的發明說明當時人們對於“光”的物理特性已有瞭比較充分的認識。這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極為輝煌的一頁,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享有盛譽。
在歷史典籍記載中陽燧又稱為金燧、夫燧、火燧以及陽符,它們都是指使用銅鏡在陽光直接照射下取火。取火的銅鏡必須是打磨較光的凹面銅鏡,在取火時把它放在陽光下面,日光遇銅鏡反射並把光線集中於一點(這跟現在的凹凸鏡聚焦一點的原理是相同的),此光亮點能產生高溫,將易燃物置於光點下,不久便可以被燒焦,此時隻需要用力一吹便能使得易燃物被點燃。

陽燧銅鏡
結束語:
無論是鉆木取火、火鐮取火或者是陽燧取火,以及火折取火等等方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隻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從有瞭火星到產生火焰還需要有一個輸氧的過程。這些取火方式過程變化緩慢,讓人們感到很不便,因此後來發明的火柴能夠快速引起火焰,而成功取代以上那些取火方式,成為在打火機被發明前最主要的取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