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清朝太監需要從“秦、趙、高”三字中挑選一個改姓 乾隆為什麼要下這個命令

清朝太監需要從“秦、趙、高”三字中挑選一個改姓 乾隆為什麼要下這個命令

時間:2020-01-26 20:16:2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還不知道:清朝太監改姓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清朝時期,有一位皇帝下令所有的太監必須要改姓為秦、趙、高,從裡面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姓,這幾個姓聯系起來,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瞭秦朝時期顛覆秦朝的宦官趙高,他篡改秦始皇遺詔,將一個帝國帶向瞭滅亡。那為什麼這位清朝皇帝要下令,命太監們都改成這三個姓?改姓之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一起來來看看吧。

這個問題並不太準確,清朝的太監因為不能幹政,沒有實權,所以留名的不多。僅從留下姓名的姓這三個姓的都很少。但是這句話也不能說全錯,因為乾隆皇帝的確幹過這事,乾隆朝基本上入宮的太監,都讓他們自己從“秦、趙、高”三個姓裡面選一個給自己改姓。

其實明清兩季都對防止太監幹政做過努力,但是很顯然明朝失敗瞭,而清朝可謂很成功。然而雖然有清一朝太監幾乎未幹過政,但是清朝還是滅亡瞭。

洪武年間,朱元璋為瞭防止宦官幹政,特地做瞭塊碑放在宮門前,上書八個大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這就是明清兩季為瞭防止宦官幹政的開始。

可是偏偏是宦官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中有很大的功勞。更何況後來司禮監幾乎成瞭明朝皇帝制約內閣文官集團的重要工具,所以朱元璋的那個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人給挪走瞭。

這是一個很失敗的例子。所以在清朝入關以後,滿洲貴族們以順治皇帝的名義也曾經專門做瞭三塊鐵牌,分別立在交泰殿、內務府和刑慎司。

但實際上順治自己就在鼓勵甚至慫恿太監幹政,原因很簡單,因為就當時順治自己的處境,沒有實權,和自己的親娘見面,都被人看著。所以和自己最親近的便是太監吳良輔,但是順治一歸天,康熙一即位,孝莊就以康熙的名義把吳良輔給處理瞭。

所以防止太監幹政就要年年講,月月講,甚至日日講。到瞭乾隆年間,甚至正式形成瞭相關的帶有法律性質的典籍《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和《國朝官史》。

即便做到這個份上,乾隆仍然覺得不夠,乾隆3年,乾隆集中瞭後宮的宦官,要求集中學習“秦朝趙高”的故事,趙高是如何篡改秦始皇的旨意;如何矯旨殺瞭扶蘇;如何陷害李斯;如何“指鹿為馬”;如何暗害秦二世胡亥;如何把大秦搞亡的。

聽得所有的宦官誠惶誠恐,大汗淋漓。然後要求太監們在“秦”、“趙”、“高”三個字裡選擇一個做自己的姓氏。

所以清朝最倒黴的太監基本上集中在乾隆朝,因為乾隆經常形而上地去理解執行太監不準幹政,動不動就去折磨太監們,連太監走路時不小心碰瞭一下兩個當官的,因為沒有避讓,道歉。結果乾隆看到瞭,直接下令把這個太監腦袋揪掉瞭。

所以可見太監在乾隆的眼裡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想想明朝很多文官都還得任太監做幹爹,這命運差得簡直不是一點點。所以乾隆朝的太監應該真的就是活不下去才會進宮的,否則誰願意遭這個罪?

清朝後來因為咸豐徹底改變瞭大清的權力格局,使得後宮有機會掌控瞭實權。慈禧作為同治的生母,最終在權利的角逐中勝出。

因為後宮不得幹政也一直都是清朝的禁令,所以為瞭維護自己後宮幹政的合法性,她也一味縱容宦官幹政。所以安德海、李蓮英都開始逐步崛起。安德海甚至還公開在北京城娶老婆。最終以辦龍袍的名義,“私自”出宮(實際上就是慈禧故意試探自己的權威的),到瞭山東丁寶楨留把他扣瞭,以違反制度的名義給殺瞭,慈禧連屁都沒放一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