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臨死前到底下瞭什麼聖旨 難怪會遭人唾罵和笑話
還不知道:慈禧臨死前的遺言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慈禧太後執掌大清王朝近半個世紀,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著大清王朝,死前連下六道聖旨,並在自己死的時刻說出自己的遺言,卻被人終生唾罵,這是為何?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隨著光緒皇帝的絕後,慈禧太後也深知自己的年齡逐漸增大,在選擇繼承人上,慈禧太後和權臣們的想法卻不一樣,而對於慈禧太後來說,立誰為帝,是關系到自己在朝廷中說話的分量。

但是,這一年的夏天,慈禧太後開始鬧病,經過精心調理,好不容易好點的慈禧太後,自己七十四歲生日時候貪嘴,吃瞭不易消化的食物,從而加重瞭自己的病,一連三天沒有參加任何政務事情,這時宮中很多人也知道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後病重,那皇位的繼承人是遲早要選擇的,野心勃勃的袁世凱與權臣慶親王奕勖卻相互勾結,想要立奕勖的兒子載振為皇帝,這讓慈禧太後知道之後,開始瞭自己的行動。
首先,慈禧太後把奕勖調走,然後讓袁世凱親信全部換防,換成忠心於清王朝的部隊,然後開始召集權臣張之洞、世續共同商討繼承人之事,名義上的商討,實際上慈禧太後早就有瞭自己的選擇。盡管張之洞和世續反對慈禧太後的選擇,但是卻沒有能力改變慈禧太後的想法,於是在一些其他條件上得到瞭一些允許之後,同意慈禧太後的最後選擇。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後連下三道聖旨:
一、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二、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
三、朝令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載灃著在諸王之前。
這三道聖旨一下,很多人心裡都清楚,剛剛完成任務回京的奕勖,得知這一消息,才明白這一切都在慈禧太後的掌握之中,這個女人真是可怕,選擇年僅三歲的孩子繼承皇位,想要執掌大權的心依然不變。
醇親王載灃也沒有想到會天降這麼大的好運,既要謝旨,前去拜見慈禧太後,又要去慶親王奕勖府上前去討好,以免發生沖突。而醇親王府接到這個聖旨之後,也開始忙碌起來,正在吃奶的溥儀死活不想去皇宮,著實讓一傢人費盡周折。

一直折騰的溥儀終於住進皇宮,還沒有睡醒的溥儀卻被人吵醒,因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撒手人寰瞭,於是深感不適的慈禧太後,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來不及考慮,又連下三道聖旨:
一、立攝政王載灃之子為嗣皇帝;
二、宣佈溥儀既為同治帝嗣子,又為光緒帝嗣子;
三、命攝政王載灃為監國。
這三道聖旨一下,正式確定瞭皇位人選,同時也正式確定載灃的職責,人們心中的所有懸念都落下瞭。

但是此時慈禧太後的身體狀態卻令人堪憂,本想繼續統治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後,卻沒有想到,十月二十二日的清晨,自己的身體狀態急劇惡化,這時候的慈禧太後做出一個決定,給攝政王載灃栓上一個“緊箍咒”,那就是:處理重大事件,必須由隆裕太後裁定。這是慈禧太後給自己侄女葉赫那拉氏的最後一份重要的權力,從而限制攝政王載灃。
中午時分,慈禧感覺不適,說出最後的遺言,那就是:“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傢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這段耐人尋味的話,卻成為慈禧太後被人唾罵的緣由。因為慈禧太後本身自己執掌清朝大權,卻要後人以此為鑒,何德何能讓人信服,加之慈禧太後給予隆裕太後的權力,更是打臉自己所說的婦人不得幹政,再有慈禧太後所說的太監不得擅權,而李蓮英能官居二品,完全是因為慈禧太後的賞識,更是破壞清朝規定的太監不得超過四品的規定。

可以看出,慈禧太後所說的話,完完全全是打自己臉的行為,著實讓人唾罵和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