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傢難容三姓人到底有沒有道理 一傢出現三個姓氏為什麼會有矛盾
一傢難容三姓人是什麼意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一個傢不容三個姓氏的人”,在早些年的農村,還一直有這樣的老思想。我們知道,現在一般都是一傢三口,父親和母親的姓氏,孩子隨父親或者母親姓,這樣傢庭中就是由兩個姓氏組成。
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就是,一個傢庭中如果出現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姓氏,那麼傢庭關系就會變得微妙,傢庭成員也會有影響。
其實這種做法,我們得追溯到秦朝,在秦始皇當政時,是他頒佈瞭分戶令,規定“父子兄弟不可同宅居住”。其實一開始這樣的做法是為瞭增加國傢的稅收,因為秦朝收稅是以每個傢庭為單位,分瞭傢,賦稅就會得到相應地增加。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區別夷狄風俗(秦國靠近夷狄,夷狄是大傢族制),提高秦人的文化素質和層次,向中原地帶看齊。
為什麼一個傢庭裡出現三個以上的姓氏,就難以融洽相處呢?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情況,可以說明原因。

首先就是婆媳矛盾。
這個是平常老百姓中難以避免也是經常談及的話題,一個傢庭中隻有兩姓,父親母親,兒子也會隨父親或者母親姓,可是,兒子畢竟是要長大的,要娶媳婦的,這樣話,傢中不免又多瞭一個外姓的媳婦。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傢裡同時出現瞭兩隻母老虎,還不得有矛盾啊,剛開始兩人還能互相尊重,理解,但是時間一長,不免有點小摩擦,以後有瞭孩子,教育觀念不一樣,矛盾會更大。這還怎麼過日子啊,唯一的辦法就是分傢,都說距離產生美嘛,其實也不失為一種正常的解決辦法。

其次,父母再婚。
在生活中,世事難料,如果父母有一方發生瞭意外,去世瞭,為瞭孩子,傢長會給嘗試給他一個完整的傢,不缺少父愛和母愛,通常會選擇再婚,那麼這個傢庭就迎來瞭第三個姓氏。
比如生父去世瞭,母親改嫁,母親一個姓,然後孩子跟著原來的父親姓,新的父親又是一個姓,雖然在法律上有瞭關系,但是由於血緣關系,和繼父還是有區別的,很難與其子女融洽相處,傢庭矛盾重重,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是繼父不願意把對方的子女當成自己親生兒女看待,也有可能是因為小孩很排斥自己的繼父。

然後,就是拜瞭“幹親”。
所謂的幹親就是收瞭幹兒子或者幹女兒,有些父母可能因為生育問題,有可能因為天災人禍,喪失瞭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恰好去收養那些剛好無父無母的孤兒。
大部分收養的孩子要跟隨收養人的姓氏,如果不願意改姓,仍隨原姓,那麼就很容易出狀況,孩子很難融入新的傢庭裡面,就算收養瞭之後,可以改姓變成一傢人,但是孩子長大後的一天,知道瞭實情,還是會有點心理隔閡的,關系也自然有點疏遠。
要怪就隻能怪“一傢不容三姓人”瞭。
其實這句話說到底就是一傢兩輩人其樂融融,有著至親的血脈是最好,如果有瞭別的姓氏,三、四世同堂,骨肉親情淡瞭,相處難免出現問題。

個人覺得這種情況也事出有因,古代生產力不發達,觀念陳舊,思想的封建落後,人們過分地誇大瞭血緣的重要性。到瞭現代,人們都已經能夠意識到,傢庭的和睦是靠大傢的理解包容共同維系的,並不能靠單一的血緣關系,“一個傢不容三個姓氏的人”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反倒是人丁興旺、傢庭和諧、母慈子孝,值得贊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