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秦始皇為什麼要出巡五次?出巡的目的有哪些?

秦始皇為什麼要出巡五次?出巡的目的有哪些?

時間:2020-02-01 08:07:0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秦始皇為什麼要出巡五次?小編為大傢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據《中國文化史》:“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

11載間出巡五次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封建皇帝,他的一生備受關註和議論。其中,他在建國後的頻繁出巡便是一個飽受非議的話題。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到公元前210年病逝。在短短11年之內,他曾五次出巡,而且每次的出行路線不一,最後更死在瞭巡遊的路上。

秦始皇出巡如此頻繁,意欲何為呢?難道真是喜歡遊山玩水嗎?答案是否定的,秦始皇出巡的目地絕非是為瞭遊山玩水。秦始皇二十七年,是秦始皇稱帝後的第一次出巡,也是所有出巡中唯一一次的西巡。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第二次出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路程是東巡嶧山,北巡渤海,南巡瑯邪,同時還派徐福入海求仙,西南渡淮水,最後由武關回到瞭咸陽。

第三次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18年,東巡陽武縣浪沙的途中,因遭到韓國貴族張良阻擊,又東行到瞭芝罘,後南至瑯邪,最後經上黨郡回到瞭咸陽。

第四次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即前215年,東巡碣石,北巡長城邊塞,經過瞭右北平、漁陽、上谷、代、雁門、雲中等地。

第五次的出巡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詳細的記載:“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裡從狹中渡。上會稽……還過吳,從江乘渡。

並海上,北至瑯琊……自瑯琊北至榮成山……至之罘……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行,遂從井陘抵九原……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

其根本目的還是在於鞏固統治

其實,秦始皇的目的是宣德揚威,以使六國舊民在精神上對其臣服,從而達到安定天下,成就萬世之業的根本目地。

在秦帝國的版圖上,因四瀆與五嶽在東方,而秦帝國的根基在西方,為瞭加強四瀆與五嶽的統治,秦始皇隻有以出巡來達到這個目地。

在秦始皇出巡途中,他的足跡所至都留下瞭刻石,同時又依古代帝王慣例,登山封禪來祭告天地,其目的便都在於此。

而在秦始皇的前三次出巡之中,他還將六國故地都巡遊瞭一遍,齊地更是重點關註的對象,在四次東巡中,便有三次是以齊魯海濱為最終目的地。

齊國作為六國中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傢,其貴族勢力強大。在初分天下之時,秦始皇隻是將齊地分為瞭瑯琊、齊郡兩地,直到後來才加以細化,管制並不嚴格。加上而且齊地依山傍海的優勢,經濟繁榮,秦始皇才如此重視。

因而秦始皇在稱帝後的五次巡遊的目的是便是張揚聲威,以安天下。秦二世胡亥也曾說過:“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

因此,其出巡的政治意義便是為瞭張揚秦帝國的聲威,使人民在精神上對其臣服,從而以安天下,並不單單是為瞭遊山玩水。

亦是為瞭追求長生不老

同時,眾所周知,秦代時期,還是一個迷信的時代。

秦始皇更是信奉五德之說,在巡遊的途中還常常祭祀天地山川、各路神仙。此外,秦始皇對追求長生不老的執著也是十分有名的。在秦始皇的巡遊中有大量的時間都是在海濱渡過的,瀕海而遊的時間可謂是占瞭總出遊時間的一半。

而秦始皇出巡之所以總是到海邊,便是因為海邊有神仙出現的傳說存在。秦始皇之所以常在成山、瑯邪、之罘等地逗留,也是因為這些地方被認為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

另外,秦始皇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徐福,後秦始皇派徐福出海目的便是求仙藥。

但是,長生不老終究隻是一個傳說,秦始皇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長生不老的方法,最後還死在瞭出巡的途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